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地区地图)

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地区地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安理会文件、决议、大会报告、联合国网站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原创)

巴勒斯坦地区现状图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原创)

巴勒斯坦被蚕食的土地

巴勒斯坦(Palestine),位于亚洲西北部。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北接黎巴嫩、东邻叙利亚、约旦、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界,南端的一角临亚喀巴湾,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8公里。西部为地中海沿岸平原,南部高原较平坦,东部为约旦河谷地、死海洼地和阿拉伯谷地。加利利山、萨马里山和朱迪山贯穿中部。梅隆山海拔1208米,为巴勒斯坦最高峰。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Canaan客纳罕),一般指西起地中海沿岸平原,东至约旦河谷,南至内格夫,北至加利利地区的一片区域。包括今日以色列、约旦及埃及北部的一部分。按旧约全书,这里被认为属于“应许之地”,是一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圣经中“迦南地”这个称呼包括的范围要更广一些,指巴勒斯坦地区与北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西南部这三处的总和。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进入这里时叫它迦南,后来腓力斯人进入地中海沿岸,控制了加沙到雅法的海岸线,把他们占领的地方叫做“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之地”,后为希腊史学家沿用。犹太极端的正统派不认同这个词,认为它是一个不能接受的“非犹太名词”。

【面积】

1947年分治前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巴勒斯坦国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部分。约旦河西岸分为8个省: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杰里科、拉马腊、耶路撒冷、伯利恒、希伯伦。加沙地带分为5个省:北方省、加沙、代尔拜莱赫、汉尤尼斯、拉法省。

以色列现设五个行政区:特拉维夫区、海法区、中央区、北部区、南部区。

【首都】

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大多数国家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驻以色列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而拉姆安拉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部所在地。

【人口】

巴勒斯坦国809.62万人(2011年),其中约旦河西岸233.86万人,加沙地带158.87万人,以色列占领区416.89万人。讲阿拉伯语。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以色列国793万人(2012年)。其中76%是犹太人(多数是德系犹太人)、20%阿拉伯人、以及4%“其他”人种。在犹太人之中,有68%是在以色列出生,通常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以色列人,而其他在外国出生的32%里则有22%来自欧洲、10%来自亚洲和非洲,包括了阿拉伯世界在内。以色列有两种官方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是主要的也是最优先的国家语言,并且被大多数人口所使用。阿拉伯语则是由阿拉伯族群与阿拉伯犹太人使用。以色列学校都会教授英语,大多数的人口也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巴勒斯坦历史】

据《圣经》和其他资料证实,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Abraham,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辛,传说是闪米特的9世孙,诺亚的10世孙,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有两子,嫡子以撒,庶出叫实玛利)是闪族人他拉家族的长子,诞生在古巴比伦的乌尔(今伊拉克南部),他一生顺从上帝耶和华的旨意,屡经考验而信心弥坚。上帝曾与他立约,将犹太人立为“特选子民”,将迦南之地许诺给犹太人,成为他们的“应许之地”。

公元前19世纪,亚伯拉罕应上帝之命,率其家族从条件较为优越的美索不达米亚迁徙到环境甚为恶劣的迦南地区。迦南严酷的自然条件使他们无法定居和耕作。为了生存,他们到处流浪,几经迁徙,最后定居在希布伦(耶路撒冷以南30公里)西北部二公里处。初到迦南的希伯来人经济文化落后于迦南人。为了防止被强大的迦南人征服和同化,亚伯拉罕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团结众人,把耶和华尊为“唯一真神”,并在该地设立祭坛,这就是原始状态的犹太教。

公元前17世纪,迦南连年遭灾,迫使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Jacob,以撒之子。据《圣经》记载,以撒有两子,长子以扫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是犹太人的祖先,以此为据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有着共同的祖先)率子女逃往埃及。在迁居埃及的漫长岁月中,雅各的12个儿子逐渐发展成为以色列的12个支派。它们已表现出部落社会群体的鲜明特征:不愿意同群体以外的人结成军事同盟,并且把迦南看作他们的土地和遗产。在侨居埃及的过程中,以色列人成为毫无保障的奴隶。

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中出现了一位领袖,这就是为以色列民族和宗教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摩西(Moses)。他在带领以色列人迁出埃及的过程中创立了摩西教。摩西教的出现对以色列人的历史产百思特网生了重大影响。在西奈山下,摩西率领全体以色列人集体确认了其先祖亚伯拉罕与上帝所订立的圣约,即永远尊奉耶和华为独一无二的上帝,并接受上帝颁布的十条诫命和其他律法。在进入巴勒斯坦的途中,摩西又设立了宗教审判官和拟定了审判制度。根据《约书亚记》记载,摩西死后,以色列人在约书亚领导下,通过攻占外约旦,逐步夺取以法莲山区(撒马利亚)、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而占据迦南。

公元前12世纪,腓力斯丁人(非闪族,因与周围闪族融合日渐消亡)进入地中海沿岸,控制了加沙到雅法的海岸线,把他们占领的地方叫做“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丁人之地”,后为希腊史学家沿用至今。

公元前1028~前1013年,扫罗(Saul,便雅悯支族的后人,大能的勇士基士(Kish)的儿子)作为统一王国的第一位王,建立了国家的雏形。之后犹大支派的大卫王(Dawud,阿拉伯语发音为达乌德,耶西最小的儿子,受膏成为以色列第二位国王,圣经记载是耶稣的祖先)击败了周边亚兰(Aram)、腓力士(Philistines)的骚扰,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在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西部称霸的以色列联合王国(或称以色列—犹大联合王国)。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原创)

以色列12支派分布图

公元前975年,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后,在北部十个支派(流便、西缅、以萨迦、西布伦、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玛拿西、以法莲)称为“以色列”,南部的两个支派(犹大、便雅悯)称为“犹太”。这次分裂,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前970年,大卫王之子所罗门(Sulayman,阿拉伯发语发音为苏莱曼)成为以色列国王。他历经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或“所罗门圣殿”)。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闪族北支亚述人所建)击败以色列王国,亡国的犹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这便是犹太人大流散的肇始。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闪族人北支巴比伦人所建)也占领了犹太王国,犹太教圣殿也被异族烧毁,至此,犹太历史上所谓的“第一圣殿时期”结束。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将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也被称为犹太人第一次流散。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国王居鲁士下令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犹太人又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从而使犹太人能够重建犹太国。此后不久,得到波斯人资助的犹太人建造了第二座犹太教圣殿,从而开创了“第二圣殿时期”。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领导的马其顿王国征服西亚大片土地,并攻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的统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隔绝状态,各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从此也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这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这次流散,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逐渐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以及北非、中亚各地。

公元前63年,新兴的罗马帝国攻占了巴勒斯坦地区,并控制了犹太人。由于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人的迫害,相继发动了三次起义,但全都遭到残酷镇压。幸存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在此后的近两千年间,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已无太大关联。

公元66年,以色列地区发生饥荒之后,犹太人发动了“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起义被罗马皇帝维斯帕先之子及其继承人提图斯镇压。如今,提图斯凯旋门仍然屹立在罗马城,其墙体上的浮雕描绘了攻克耶路撒冷的过程和运回罗马的犹太灯台等战利品。因此,尊重历史的犹太人都不会从该凯旋门内经过,而是选择绕过这个犹太人历史上的耻辱标志。罗马军队破坏了耶路撒冷城的大部分建筑,只留下了圣殿的一部分基础,如今被称为西墙。

在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开始重建耶路撒冷,但对犹太人的一些宗教习俗进行了限制。作为反抗,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再次发动了起义并建国维持达两年。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贤帝之一,117~138年在位)迅速调动大批军队,以压倒性优势镇压了这次起义,并杀害了50万左右的犹太人。135年,当罗马军团大批到达后,罗马人决定彻底将犹太人驱赶出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遭到镇压、杀戮或驱逐,这被称为犹太人第三次大流散。为了加强对犹太人的统治,罗马把犹大地区改名巴勒斯坦,把耶路撒冷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还将以色列故土划归叙利亚,由罗马派驻叙利亚的总督尼格尔管辖。尼格尔对犹太人征收重税,实行使犹太人难以正常生活的苛政。

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瓦解后,巴勒斯坦因罗马帝国王位更迭和社会动乱而受到影响。农业歉收,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许多犹太人百思特网被迫逃离巴勒斯坦。

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以实玛利后裔)宣布创立伊斯兰教,成为安拉神的使者。信仰安拉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迁入,形成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此,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居民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并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1世纪末,巴勒斯坦等西亚地区的大多数犹太人,因宗教信仰、法律地位和社会活动受到穆斯林统治阶级的种种限制,离开故土,移居到欧洲。然而,当时的欧洲正是十字军发展的初期,犹太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残酷迫害。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身居欧洲的数万犹太人被杀害,许多犹太居住区被摧毁。巴勒斯坦地区经济遭到破坏,人口大为减少。12世纪 70年代末,全巴勒斯坦仅剩1440名犹太人。

1179年,基督教会在第三届拉特兰会议上做出禁止基督教徒与犹太人交往的规定。

1215年,基督教会第四届拉特兰会议上又颁布了一批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令,要求人们严格执行敌视犹太人的法律,并规定犹太人必须穿特别的外衣,佩带特别的徽章。自此,犹太人成为最惨重的牺牲品。在街上行走的犹太人可以被过街的基督教徒任意杀害;犹太人聚居区经常被洗劫,居民被集体屠杀,房屋被付之一炬;犹太人群体经常被周期性地驱逐出欧洲各国。欧洲基督教会对犹太人的迫害,使阿利亚行动(指流散地的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故土居住的行动)再次升级。

14世纪,研究以色列地理的法国犹太学者埃斯托里哈一帕赫拉比,在反犹浪潮的驱使下,返回了巴勒斯坦。随后,许多西班牙和德国的犹太人亦返回巴勒斯坦故土。

15世纪,返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来自四面八方,其中相当多的一批来自意大利,还有从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中国、也门以及北非一些国家迁来的。

16世纪初期,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统治刚一开始,许多犹太人从西西里岛、意大利、法国、德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返回。不少被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难民也纷纷回到巴勒斯坦圣地。这些移民一部分人定居耶路撒冷,更多的人在犹太中心萨费德落户。

17世纪初,卡拉派恢复了重返故乡巴勒斯坦的移民活动。由犹大哈西德拉比和哈伊姆马拉拉比领导的沙贝塔伊阿利亚,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启程时仅有3户人家,只有十几人,抵达巴勒斯坦时,发展到1500~1700人,大多数是中途参加进来的。不幸的是,这批人因其领袖不久身亡,加上生活无着,疾病折磨,而各奔东西,未能定居耶路撒冷。

18世纪,仍有成群结队的犹太人不断返回巴勒斯坦。1722年,由意大利加昂以利亚组织的阿利亚成功抵达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社团。随后,又有一些来自土耳其、也门、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18世纪末,哈西德派信徒把返回故乡巴勒斯坦作为一条主要教义加以宣传,因而许多哈西德派信徒从1764年开始,纷纷加入阿利亚行动。他们返回故乡巴勒斯坦的行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

1830年,德国犹太人在摩西萨克斯带领下,开始了返回故土巴勒斯坦的阿利亚活动。萨克斯主张在故土建立一个规模巨大的犹太社团。来自德国的犹太移民中;有许多著名学者和拉比,如历史学家杰霍塞夫施瓦茨和埃利泽伯格曼拉比。同时,荷兰犹太人也成批抵达巴勒斯坦,他们和德国犹太移民组成了荷兰—德国犹太社团。

19世纪,东欧的阿利亚也有一定的进展。由摩西索佛拉比发起的主要由青年人组成的匈牙利阿利亚,颇具规模,成功地返回巴勒斯坦,并且组成了自己的社区,在耶路撒冷发挥了重要作用。土耳其、伊拉克、波斯、阿富汗、库尔德斯坦的阿利亚活动相继出现。19世纪上半期,巴勒斯坦大部分犹太人居住在四个城镇:耶路撒冷、萨费德、太巴列和希布伦,他们在土耳其官员的沉重赋税压榨下,难以为生,经常得到海外犹太人的资助。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风潮,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被迫千里流散至故土巴勒斯坦。

1894年,法国就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德莱斐斯事件”。在法国军队参谋部工作的犹太人德莱斐斯因自己的民族身份而被当作德国奸细遭到判刑,此事震撼了全欧洲的犹太人。维也纳《新自由日报》的犹太人记者赫茨尔通过此事件认识到——“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要改变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只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Zionism,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巴勒斯坦,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

1917年11月,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发表《贝尔福宣言》(The Balfour Declaration):“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

1920年,奥斯曼帝国崩溃后,英国与法国战后签订了处理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协议,帝国在中东的领土成为英法两国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统治了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法国统治了叙利亚、黎巴嫩等地。

1922年,英国政府以执行《贝福尔宣言》为由,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哈希姆王国),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为犹太居民区,由英国委任总督直接统治。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1939年,英国颁布了一份白皮书,规定39年后的5年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一些激进的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曾经尝试过不同的方法让这块饱受暴力蹂躏的土地独立,但均未成功。

1940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1947年9月16日,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联合国第二届大会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美苏代表主张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立即进行分治。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第181号决议《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前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次巴勒斯坦领区77%给予阿拉伯人,成为今天的约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约1.52万平方公里)和45%(约1.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内盖夫(Negev)沙漠地区划入犹太国。故当时实际只占6%土地和1/3人口的犹太人获得了较多的领土。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原创)

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联大”分治决议的通过是个大好的时机。同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因决议对以色列的明显偏袒,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分治决议,阿拉伯的巴勒斯坦国未能建立,结果发生多次阿以战争。

1948年5月16日,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七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四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12月23日,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有71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双方划定了临时边界,即所谓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西托管区的领土增加了23.5%(6200平方公里),约旦取得了犹大和撒马利亚等山地,即著名的约旦河西岸。埃及获得地中海沿岸的一个长条地区,即加沙地带。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原创)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地区

1948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第三届常会通过第194(Ⅲ)号决议,其中列出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办法。大会根据伯纳多特伯爵的报告所载的寻求解决日益不定的巴勒斯坦局势的建议宣布:应允许愿意返回家园并与邻人和平共处的难民尽早在一个实际可行的日期返回家园,决定不回去的难民应得到财产损失赔偿。大会并呼吁使耶路撒冷非军事化和国际化,呼吁保护巴勒斯坦各处圣地,保障人们自由前往这些圣地。决议又规定设立联合国巴勒斯坦和解委员会,负责执行它认为需要履行的联合国调解专员的职务。决议指导委员会协助当事各方最后解决所有未决问题,并促进难民遣返、安置和重新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和解委员会设法解决领土的规模、难民和耶路撒冷地位这三大问题。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成为联合国会员。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颁布国有化法令,将一直在英、法两国控制之下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的与英法两国结盟。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入侵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10月30日,英法两国向埃及、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向后撤退10公里。以色列方面接受停火,但埃及纳塞尔总统拒绝,从而英法两国出兵埃及。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谴责,11月6日,在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并于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不但导致了英国艾登政府垮台,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原创)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64年5月,400多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耶路撒冷举行巴勒斯坦人国民大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PLO,巴解组织)。由8个背景各不相同的游击队组织组成: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民阵)、巴勒斯坦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闪电)、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人阵〈总部〉)、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巴解阵)、解阵巴勒斯坦阿拉伯阵线(阿解阵)、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人斗)。由阿拉法特创建的“法塔赫”是巴解组织中最大和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在巴解中居于领导地位。其目标就在约旦河至地中海一带土地组成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并取代以色列。

1964年 8月,巴解组织决定建立巴勒斯坦解放军,作为该组织正规军队。巴勒斯坦解放军由卡迪斯亚旅、恩杰鲁特旅、哈坦旅组成,兵力约6000多人,分驻在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

1964年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空军对埃及进行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这一场战争中以色列倾全国之空军部队,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机场进行攻击,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400多架飞机被摧毁,有超过4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6月11日,战争结束,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东城区和戈兰高地,共6.57万多平方公里。第三次以阿战争只用了六天就结束,所以又称为“六日战争”。1948年的绿线成了以色列在占领领土上的行政边界。尽管以色列占领区存在主权争议,以色列行政区还是延伸到了东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以埃和平条约》签字后,西奈半岛归还埃及。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原创)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11月22日,安理会在第1382次会议上一致(15票赞成)通过第242号决议,促请以色列从它在1967年的冲突中占领的地区撤离,各方立即停战,并保证苏伊士运河等国际航道的畅通。

1968年5月,巴解组织在约旦安曼召开会议,组成新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参加巴解组织的民族主义组织和游击队有:法塔赫、民阵、阿拉伯解放阵线等共7个组织。巴解组织的各游击队武装力量共约1万人,其中法塔赫的武装力量“暴风”突击队约6000人左右。

1968年~1972年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期间,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源于埃及和叙利亚欲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对联合国关于归还土地的决议不予理睬。埃及总统萨达特寄望于以小规模的战胜以色列便能改变现状。埃及和叙利亚趁犹太人进行绝对休息的“赎罪日”时,同时向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

巴勒斯坦地区——苦难的犹太民族和独特的以色列国(原创)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2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第1747次会议上,以14票赞成,一票弃权(中国)通过安理会第338号决议。该决议要求第四次中东战争有关各方在12小时内在现有阵地上立即停火,并在停火后开始执行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举行和平谈判。10月26日,停火决议结束,并于28日展开谈判。

1974年5月,伊扎克拉宾(Yitzhak Rabin)继承梅尔夫人成为以色列第五任总理。

1974年6月,巴解组织召开第12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大多数委员支持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组织领导提出的新的政治纲领。新纲领要求用一切手段进行斗争,有条件地参加中东和谈;主张在以色列将撤离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小型巴勒斯坦国,作为实现其最终战略目标的第一步。

1974年10月,在拉巴特举行的第7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巴解组织被确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1974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认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决、独立主权、返回家园的权利,并邀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的会议和工作。

1975年,联合国大会设立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联合国大会授予巴解组织在联大以及其它由联合国主办的各会议中以观察员资格。

1976年8月、9月,不结盟国家和阿拉伯联盟先后接纳巴解组织为正式成员。

1977年4月,因夫人非法在美国存款事被揭露,伊扎克拉宾辞职。拉宾辞职后,希蒙佩雷斯代理总理一职。6月,利库德集团(Likud)的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当选新总理。

1977年11月,埃及的总统沙达特首访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演讲,埃以关系开始缓和。

1978年9月6日,在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下,美国、埃及和以色列三方在戴维营举行最高级会议。与会的三国首脑有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及以色列总理贝京。9月17日,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1979年3月,埃以双方并正式签署了和平条约,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驻英国大使遭到巴解组织刺杀为由,出动陆、海、空三军10万多人,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以色列占领贝鲁特西区。之后在以色列国防军的默许及帮助下,爆发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数日内杀害千名以上的无辜伊斯兰教徒,亦拍成电影与巴席尔跳华尔滋。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

1983年 5月,由于政治分歧(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多数派更加明确地主张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政治和外交努力上;反对派仍坚持要消灭以色列,主张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部分法塔赫军官脱离法塔赫,成立“巴勒斯坦革命运动”,形成法塔赫反对派。随后,法塔赫反对派和“人阵(总部)”、“闪电”、“人斗阵”组成“民族联盟”,“人阵”、“民阵”、“解阵”和巴勒斯坦共产党组成“民主联盟”。

1983年8月29日,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138个国家和巴解组织的代表及西欧国家的观察员出席,美国拒绝到会。会议通过《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日内瓦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指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是以色列结束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土地;巴勒斯坦人民有权重返家园,实现民族自决,在阿拉伯领土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巴解组织代表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有权参加一切有关中东的努力、磋商和会议;并呼吁召开中东和平会议,以使巴勒斯坦问题获得全面、公正、持久的解决。《行动纲领》要求各国停止对以色列的援助;要求联合国、国际组织、基金会和有关机构给巴勒斯坦人民以人道的、经济的援助。

1985年3 月,“人阵”、“人阵(总部)”、“闪电”、“人斗阵”、“巴解阵”和法塔赫中的反对派宣布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拯救阵线”。该阵线的纲领强调,反对阿拉法特执行的路线,但并不取代巴解组织。

1987年12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 HAMAS,哈马斯)成立,创始人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与巴解组织政治主张不同,集宗教性、政治性为一体的哈马斯主张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反对同以色列和平共处,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

1988年12月15日,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联合国观察员。

1989年,由于哈马斯多次制造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自杀式爆炸事件,以色列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1991年10月,中东和会在马德里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2年6月,工党在以色列大选中获胜,拉宾就任总理。

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会面后达成的《奥斯陆协议》。9月13日,双方于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根据宣言,1994年5月,巴勒斯坦首先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实行自治。哈马斯对此持反对态度,依然坚持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声明签署后,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与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握手。这一历史性协定为巴勒斯坦人民在加沙地带和西岸实现自治开辟了道路。它标志着一个谈判解决永久地位问题的进程的开始。以色列总理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国外交部长希蒙佩雷斯因此获得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协定建立巴勒斯坦当局,阿拉法特为第一个首脑。

1994年7月,阿拉法特返回巴勒斯坦,在加沙和西岸耶利哥地区建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此后达成的若干协定使更多地区归属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控制。

1995年9月28日,双方签署了历史性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关于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临时协定》,即《奥斯陆第二项协定》,取代了1993年的《关于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声明》。同年,以军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后,除加沙地带外,巴在约旦河西岸90%以上的领土内实现了自治,但目前约旦河西岸仍有100多个犹太人定居点,约20万人。

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举行首次选举,法塔赫获巴勒斯坦委员会中的多数席位,阿拉法特以87%投票获胜当选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国际观察员宣布这个选举是自由并公平,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多数反对阿拉法特的组织决定不参加竞选,这个竞选并非真正的民主选举。

1999年9月4日,以色列政府和巴解组织在沙姆沙伊赫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承诺全面和共同履行临时协议及1993年9月以来双方达成的所有其他协议,以及源自前协议的所有未履行的承诺。

2000年7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导下,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戴维营举行谈判。然而,谈判最后破裂,没有取得任何新成果。巴拉克提出向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移交90%的西岸和加沙地带领土的建议,但被阿拉法特拒绝。导致戴维营和谈破裂的原因不是巴以在东耶路撒冷划分问题上的分歧,而是因为巴方要求得到“返回权”,希望让近300万巴勒斯坦难民重返被以色列占领的故土。和谈破裂后,巴勒斯坦人在阿里尔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后举行了第二次起义。

2000年9月底,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1年1月初,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谈判代表在埃及的塔巴会晤,再度作出努力。双方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达成最后解决。然而以色列迫近的选举导致巴拉克总理中止了会谈。阿里尔沙龙3月当选为以色列的新总理后,坚持推行强硬政策,导致巴以关系更加恶化,巴以和谈完全停顿。

2002年3 月12日,安理会以14 票赞成、1 票弃权(叙利亚)表决通过了第1397 号决议,肯定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将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毗邻而居的区域前景。使这一憧憬变成现实的“路线图”是由四方(美国、欧洲联盟、俄罗斯联邦和联合国)制定的。“路线图”设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采取平行步骤,以便至迟于2005年年底达成最后的、全面的和平解决。

2002年3月28日,第14次阿拉伯首脑会议在贝鲁特举行,会上沙特提出一项旨在最终结束阿以争端的和平新建议,着重讨论了沙特提出的和平新建议。会议发表了《贝鲁特宣言》,并一致通过了以沙特中东和平新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倡议要求以色列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从1967年以来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包括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至今仍在以军控制下的黎巴嫩领土上全面撤军;根据联合国大会第194号决议,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要求以色列接受在1967年6月4日以来被其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享有独立主权、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阿拉伯和平倡议通过后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支持,但却遭到沙龙政府的拒绝,致使该倡议一直未能实施。

2003年6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沙龙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并发表声明,正式启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此次首脑会议最大的成果是巴以“无条件地恢复政治和平进程”。沙龙在声明中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权利,并承诺拆除约旦河西岸未经许可建立的犹太人定居点。阿巴斯则宣布停止巴勒斯坦武装起义,并呼吁巴勒斯坦人采用和平手段结束以色列占领。

2004年初,以色列宣布从加沙地带大部分地区和西岸一小部分地区撤出的计划。2004年5月,“四方”为这项撤出计划订立了一些原则,表明撤出必须是彻底的,而且应继而在西岸采取类似的步骤。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法国贝尔西军医院去世。时任立法委员会主席的法图代理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一职。

2005年1月9日,巴解组织举行新一届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选举,马赫姆得阿巴斯以62.3%的选票当选,但立法委员会选举未能同时进行。

2005年3月,哈马斯首次正式宣布参加巴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表示不放弃武装斗争的同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立场,以更加务实灵活的策略来参政议政。

2006年1月25日,巴勒斯坦举行第二届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赢得立法委132个席位中的74席。3月29日,由哈马斯组建的政府宣誓就职,总理为伊斯梅尔哈尼亚。

2006年5月11日,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中的巴勒斯坦多个派别的领导人联名签署“狱中协议”,呼吁民族团结,组建民族联合政府,重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实现在被占领土上建立巴勒斯坦国的目标。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所属军队展开了一项代号名为“诚实的许诺行动”(Operation Truthful Promise)的军事行动,突然袭击了以色列北部,打死8名以色列士兵,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此项行动引起以色列的不满,随后以色列即展开一项代号名为“正义报酬行动”(Operation Just Reward)(稍后此行动被改名为“变向行动”Operation Change of Direction)的军事行动,进行反击。此次冲突被称为2006年黎巴嫩战争,在以色列被称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Second Lebanon War),在黎巴嫩被称为七月战争。2006年8月14日停火,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2006年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701号决议,由于内容主要是呼吁黎巴嫩真主党及以色列国防军停战,故又称为以黎和平决议。根据决议,授权联合国在黎巴嫩南部部署一支15000人的维和部队,要求解除黎巴嫩境内所有民兵组织的武装,同时要求无条件释放两名被扣押的以色列士兵埃胡德‧戈德瓦塞尔和伊利达‧雷吉夫。

2006年10月1日,哈马斯武装人员与法塔赫支持者在加沙地带发生激烈冲突,致使8人死亡、70多人受伤。12月1日,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组建联合政府的谈判失败。12月16日,阿巴斯在拉姆安拉发表讲话说,他决定尽快要求提前举行立法委员会选举和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选举。

由于拒绝承认以色列、拒绝放弃暴力、拒绝接受巴以业已签署的协议,哈马斯政府遭到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抵制,并陷入财政危机,哈马斯被迫再次寻求组建联合政府。2007年2月8日,阿巴斯与哈马斯领导人迈沙阿勒就建立民族团结政府、新政府政治纲领和重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问题达成“麦加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联合政府中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和内政部长三大关键职位的人选问题达成一致。2月15日,巴自治政府宣布解散,阿巴斯授权哈尼亚组建新政府。3月17日,巴民族联合政府宣誓就职。

2007年6月9日,哈马斯和法塔赫武装在加沙地带爆发激烈冲突,造成30多人伤亡。此后冲突日趋激化。6月14日,哈马斯从法塔赫手中夺取了加沙控制权。阿巴斯宣布解散民族联合政府,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施紧急状态。6月15日,阿巴斯任命法耶兹为紧急政府总理。

2008 年12 月16 日,安全理事会以14 票赞成、1 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850号决议。指出2002 年《阿拉伯和平倡议》和四方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宣布支持安纳波利斯进程,承诺使谈判不可逆转。安全理事会支持双方开展双边谈判进程的商定原则,吁请双方履行《路线图》规定的义务,不采取任何可能破坏信心或损害谈判结果的步骤,吁请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营造有利于谈判的气氛,并协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国防军对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执行代号“铸铅行动”(Cast Lead Operation)的空袭,加沙战争爆发。为报复以色列军事打击,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目标发射火箭弹和迫击炮还击。同时以色列北部也受到来自黎巴嫩方向发射的火箭弹袭击。空袭持续一周后,以色列于次年1月3日派出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

2009 年1 月8 日,在进行全面彻底的磋商、包括进行部长级磋商后,安理会在法国外交部长贝尔纳库什内主持下举行会议,以14 票赞成、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第1860号决议。安理会在决议中要求立即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以促成以色列从加沙全面撤军。

2011年9月23日,巴勒斯坦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申请,寻求成为联合国第194个会员国,但因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而未能获得安理会支持。

2012年10月20日,巴勒斯坦举行7年来首次地方议会和行政机构领导人选举,但由于遭到哈马斯的抵制,选举仅在约旦河西岸进行,不包括加沙地带。哈马斯要求在巴勒斯坦结束分裂、实现民族内部和解之前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选举。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对加沙地带武装发起代号“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空袭加沙地带多处目标。

2012年11月29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地位提升为非会员的“观察员国”。11月30日,以色列内阁批准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新建3000套住房。12月2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百思特网上明确指出,巴方“在联合国的单方面动作公然违反先前与以色列签署的协议”,以色列政府“拒绝接受联大的表决”。国际社会认为以色列这一举动是对巴方寻求在联合国升格的报复,美国以及部分欧盟国家对以色列提出批评。

2013年1月6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发布主席令,要求将目前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名为“巴勒斯坦国”。1月9日,巴勒斯坦各派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磋商举行巴大选(议会选举、主席选举以及民族委员会选举)的具体日程和组建联合政府问题,没取得任何成果。2月11日,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选民登记工作正式开始,这是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首次允许在加沙举行选民登记工作,为大选做准备。

2014年6月2日,巴勒斯坦联合政府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总统府宣誓就职,标志着巴勒斯坦法塔赫和哈马斯长达7年的分裂局面正式结束。巴勒斯坦新一届联合政府的成立,在以色列引起巨大反响。6月5日,以色列宣布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增建大约1千5百所定居点住宅的计划,以此作为对巴勒斯坦组建联合政府的回应。

2014年6月12日,3名犹太青年在约旦河西岸被绑架并杀害,以色列认为是哈马斯成员所为。以色列军队随后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起空袭。哈马斯也向以色列发射了数十发火箭弹。7月2日,16岁的巴勒斯坦少年穆罕默德阿布海达尔(Muhammed Abu Khudeir)被绑架、杀害。此事被怀疑是以色列极端主义者对3名以色列少年被杀的报复行动。海达尔葬礼结束后,数百名巴勒斯坦人与以军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加沙地带的武装组织又向以色列南部发射了7枚火箭弹,以军则对加沙进行了轰炸。海达尔的死,将巴以推向大规模冲突的边缘。

2014年7月8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发起代号为“护刃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攻势,以空军不间断地对加沙地带实施空袭,旨在保护以色列南部民众免受来自加沙地带火箭弹袭击。这轮巴以冲突是2012年加沙战事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冲突。与此同时,加沙地带多个武装组织继续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一些火箭弹落在以色列南部阿什克隆等城市。

2014年7月18日,以色列军队出动坦克和大炮,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将同巴勒斯坦的这场冲突全面升级。以色列军方地面进攻的目标是哈马斯的地道网络。

【背景资料:巴以争端的主要问题】

根据1993年巴以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巴以争端中的棘手问题将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这些棘手问题主要包括: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划分、巴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分配等。由于在上述问题上分歧巨大,巴以至今未能签署永久性和平协议。

一、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犹太人为主体的西区被以占领。1967年以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必须全部放弃。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二、边界划分问题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三、犹太人定居点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几十年间,以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定居点。在巴以和谈中,巴方一直要求以必须拆除所有定居点。2005年8月,以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目前,以在约旦河西岸还有100多个定居点,人口约20多万。

四、难民回归问题

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登记在册的巴难民已超过440万,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五、水资源分配

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因此,以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巴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共同管理水资源。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和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联系客服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请注明出处:https://www.4kpp.com/3710.html

(0)
漫空客漫空客
上一篇 2023年4月23日
下一篇 2023年4月23日

相关推荐

  • 关闭触摸板(win7触摸板怎么关闭)

    关闭触摸板(win7触摸板怎么关闭) 出于使用电脑的习惯,操作笔记本电脑的时候,比较习惯使用外接的鼠标,但有用户在操作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很容易百思特网碰到笔记本电脑触控板,这样就可…

    2023年4月23日
    860
  • 电脑海报怎么做(电子海报怎么做)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电脑海报怎么做(电子海报怎么做),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小站,我们一起开始吧! 如何 *** 电脑小报 电脑小报的 *** 方法如下:1。首先…

    投稿 2023年4月23日
    1960
  • 碘酊碘伏(碘酊碘伏的区别)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碘酊碘伏(碘酊碘伏的区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小站,我们一起开始吧! 碘伏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含碘消毒剂卫生标准》的所有技术内容都是强制…

    投稿 2023年4月23日
    3320
  • 保养脸部皮肤的方法(保养脸部皮肤的方法有哪些)

    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关于保养面部皮肤的问题(保养面部皮肤的* * *有哪些)。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让我们来看看。 保养面部皮肤的必要步骤 面部皮肤是每个人外貌的窗口。基础护肤步骤可…

    投稿 2023年4月23日
    950
  • 双12和双11哪个优惠大(双12和双11哪个优惠大手机)

    在我们忙碌了一年后,是时候犒劳下辛苦了一年的自己了,正好年底不少朋友可能想要给电脑升级、想要购买新的平台、想要购买新的主机,但不巧的是错过了前段时间的双11促销,但不用担心,现在双…

    投稿 2023年4月23日
    1050
  • 牛年开工大吉祝福语简短文案 2021牛年开工大吉图片大全[多图]

     2021牛年开工大吉怎么发朋友圈呢?开工大吉祝福语有哪些呢?近期很多公司都已经正式开工了,大家也都纷纷表示要开始上班了,第一天上班总是希望能够大吉大利的,很多人也会发朋…

    2023年4月22日
    1900
  • 第五人格盲女稀世时装梦一场介绍

    第五人格盲女稀世时装礼包“梦一场”即将上线,可能有些玩家对此还不太清楚,那么下面就一起来看下第五人格盲女稀世时装梦一场介绍吧。  礼包内含 盲女稀世时装-“建筑师”:太阳以西,梦无…

    2023年4月23日
    1080
  • 光波炉烧烤(光波炉烧烤架上的橡胶套)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微波烤肉,以及微波烤肉架上橡胶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别忘了收藏这个站点。 光波烧烤炉怎么用? 光波微波炉如何使用; 1.开门的方式,右下角有个按钮。用…

    投稿 2023年4月23日
    1100
  • 本年利润结转分录(年末结转的会计分录)

    如果说会计人最怕哪个月份,那一定是12月没跑了,又到年末,你也在天天加班吗?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年终结账的时候该如何结转本年利润!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财务…

    投稿 2023年4月23日
    3120
  • 易学书籍(王力军易学书籍)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易学书籍,以及王力军易学书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别忘了收藏这个站点。 易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可以看。 周易入门看什么书? 1.基础书籍 (1)原《周易…

    投稿 2023年4月23日
    499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