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人公司如何来赚钱(怎么开一人公司)

开一人公司如何来赚钱(怎么开一人公司)

/**/

第二章 管人用人的经验与技巧

说到管理,就不能不说其最重要的一面,那就是管人。公司是由人组成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所以不论公司规模大小,管人都是绕不过去的必修课。这里包括人员的招聘、薪酬标准的制订、激励措施的运用以及人员使用的技巧等等,可谓纷繁复杂。管人对公司的运行至关重要,做好了事半功倍,做不好事倍功半,其关键还是要看用人者怎么结合公司的特点加以运用了。

8 关于招聘

随着公司规模逐渐扩大,招聘也就必不可少了。这些年没少招人,我发现招聘也是门学问,难题不少,道道也不少。

刚开始没有经验,每回招人都找最好的,工资一千多的售后服务岗位经常招些名牌大学本科生,还要求英语过四级。后来发现,这些人根本留不住。本来某些简单工作的岗位职校生完全能够胜任,招个重点大学本科生对双方都不合适,唯一的好处只是在写公司简介时方便吹牛。另外面试时应聘人员说的话不可全信,有时对方可能刚失去工作情绪比较失落,为得到新工作,他们什么都敢承诺。

某次公司招聘商务,岗位工资定为2000元左右,一个女孩投简历面试,本科学历,3年工作经验,上份工作在外企工资3500元,我问她这份工作的工资比上份工作低不少,能否接受,她毫不犹豫地表示没问题。从她的能力和工作经历看都比较适合这个职位,我就录用了她。半个月后,就在前任商务和她交接完工作没过几天她也提出离职,理由居然是觉得工资低,搞得公司非常被动。

重新招聘时我招了个原工资1500元的女孩,虽然不像上一个女孩一样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各方面能力也足以胜任商务工作。到现在近两年了,她还在该岗位,不但干得不错,而且对工资也很满意。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找新工作时(经济危机时期除外)对于职位及待遇与原工作相比都是只能上不能下,能上能下的人太少了。

招人的经验是:宁可漏过一千,不可错招一个。据我的经验,公司招聘如低一档用人,高一档发工资效果比较好(也就是招三流的人才,干二流的工作,发一流的工资。当然,以上几流几流都是相对的)。招聘时应不嫌麻烦,仔细核对应聘人员身份。2007年我公司连续发生三起新员工携款潜逃事件,打电话找人时对方有恃无恐:反正我应聘时的身份证学历证家庭住址都是假的,你也找不到我,而且几千块钱的事警察都不管。到公安局一打听警察还真不管——不够立案条件。现在招聘,对于本地人公司都一一核实个人信息,对于外地人除核对个人信息外一律要有本地人担保,弄虚作假者一概不要。这样做尽管有些极端,但此举确实使本公司从此再没有发生类似情况。

9 别把“人豺”当人才

公司规模小时,我基本上都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或公司内部员工推荐的方式录用新员工,这种方法招人尽管效率不高,但招来的新员工都知根知底,对公司比较认可,人也比较可靠。后来公司规模大了,单靠熟人介绍已无法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于是公司开始在报纸上登招聘广告,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大规模从社会上招聘公司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种方法很好解决了公司的需求,但由于对新来员工了解有限,也产生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2007年5至7月对我来说,是充满挫折的三个月。挫折不仅在金钱上,更在精神上。

2007年的五一刚过一周,销售部经理告诉我说他部门的业务员张某节后一直没来上班,打电话过去问,张某说他要辞职,以后就不来上班了。到财务部一查,节前张某做的一单生意客户还未结账,款额将近两万元。我赶紧与客户联系,客户说张某前两天刚把账结走,还在客户财务部签了字。我一听觉得不妙,不过又一琢磨张某来公司已经将近三年了,工作一直积极主动,人缘也不错,不应该呀。再与张某联系,张某说这些天脚扭了,过些天把货款送回来。第二天再给张某打电话却已经找不到人了。赶紧按照档案上登记的地址上门去找,结果他所居住的街道早已经拆迁,张某幼年丧母,父亲再娶,一家人形同陌路,互不往来,这下张某手机一关可真是人间蒸发。忙了半个多月,眼看寻人无望只能报案了。

6月了,张某还未找到,维修部又出事了,一个刚来三个月的外地员工卷了三千多元货款跑了。打手机联系,对方直言不讳:你们也别找我了,应聘时我留的所有信息全部是假的,就几千块钱你们就别再费精力了。挂了电话一查,该人的所有信息果然无一真实。此人是我亲自面试招聘进来的,他长得忠厚诚恳,谈吐得体,做事稳当,平时学东西很快,人缘也不错。一时间,公司内部风声鹤唳,大家互相间都瞧着对方可疑,轻易不敢派新招的外地员工出去结账及经手钱财。

厄运还没结束。7月底,维修部又一名尚未转正的员工焦某在结完三千多元货款后不辞而别。好在焦某是北京近郊人,家庭住址可查。虽然他更换了手机号码,可他在网上重新发布的求职信息被公司找到从而获得了他新的手机号码。打电话给他,他还挺横,说货款丢了,他没钱赔。问他什么时候能有钱,他说什么时候都没钱。于是我将他父母居住地的地址念给他听,告诉他如果这样的话,公司就直接找他父母去。这下焦某害怕了,马上承诺第二天到公司来解决问题。

这三件连续发生的事使得公司销售部和维修部情绪低落,其他部门也整天提心吊胆,也让我也对公司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怀疑,对公司很多员工产生了怀疑。不过日子还得过呀,要是我自己都没信心,公司其他人就更不知如何是好了。

痛定思痛,我对连续出现的三件事仔细进行了分析。第一件是个偶然事件,事后得知,张某在外由于不良生活习惯花费较大,不光侵占公司货款,而且恶意透支了个人银行信用卡,银行也正在找他。第二件是由于公司自身招聘时审查不严,让心术不正的人有机可乘。第三件是受前两件事影响,让某些员工觉得私拿公司货款风险很小所以铤而走险。

赶紧亡羊补牢吧。首先,对公司员工进行一次全面审查,仔细核实每人的身份及家庭住址等;其次,从此以后招聘新员工,尽量要本地的,如外地人员应聘则必须有本地户口担保人提供担保,否则无论多么优秀也不录取。新员工录用后,再挨个核实家庭联系电话、父母联系电话,缺一不可(毕竟大部分人都有羞耻感,在外做坏事不愿让父母知道)。

几个月后,公安局来电话说张某被抓获了。其实抓获张某的过程很简单,当时他正在北京郊区某派出所对面的网吧上网,由于在网吧上网都需要登记身份证,他一登记,网吧的系统就显示该人正被网上通缉,所以张某在电脑前板凳还没坐热派出所的警察就站到了他身旁。

其实即使他此次没被抓住,以后只要他办理外出住宿、买房卖房、登记结婚、乘坐飞机、办理护照等用身份证的场合,都会被抓获。现在法制逐渐完善,办案手段越来越先进,心术不正的人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毕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公司气氛平静了,最近未再发生类似事件。

前两天,某外地分公司经理告诉我:其分公司开除了一个私留公司货款的员工。该员工在进公司前就有类似问题,招聘时分公司经理已从另一家公司了解到了,不过分公司经理觉得他年纪小,应该能改过自新,于是想再给他一次机会。进公司后,分公司经理还在各种场合试过他几次都没问题,也就放心了。最近,那名员工交了个女朋友,手头比较紧,于是故技重施,私留了公司几百块钱货款,但由于分公司财务制度比较健全,很快就发现了。被开除后,该员工的家长找到公司来大吵大闹,后听分公司经理说明情况后安静了下来,说:“我明白了,这件事不怪公司,只怪我们做父母的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别把“人豺”当人才,选人实在很是重要。小心无大错,对于不诚实和品德有问题的人坚决不能录用,否则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爆炸”,而这个“爆炸”带来的恶劣后果往往是一个小公司难以承受的。

宋博士观点:

如果我们只有一条选人的标准,我相信,这唯一的标准应该是责任心。让一个本来没有责任心的人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即便有这种可能,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大部分情况下,对大部分管理者来说,选用有责任心的人并对之加以培养,是更经济、更有效的做法。

10 公司里的八〇后

近两年来,公司里的八〇后越来越多了,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与比他们大一些的七〇后、六〇后非独生子女员工差别很大。八〇后反应快、干劲足、办事灵活,但相对来说也比较自我、不忠诚、草率,很多时候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不是用嘴,而是用脚,经常是你今天刚批评完他,明天他就辞职不干了。另外八〇后员工说话比较冲,考虑问题一般都以自我为中心,表达意见时很少有顾忌。但员工中八〇后的不断增加是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如何用好八〇后成了很多公司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曾经有一回我问公司一个八〇后的员工:

“你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希望通过工作得到什么?”

他回答说:“做什么样的工作无所谓,只要开心就行,也不指望工作能带来多高收入,反正每月钱不够就找父母要。”

公司不少八〇后员工特别是本地的八〇后员工生存压力不是很大,家里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在金钱与物质上予以支持,根本不用考虑通过努力工作来养家糊口,虽然他们在金钱上没有更高要求,缺乏工作动力,但他们十分渴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希望通过工作来获得别人的肯定与尊重。

公司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员工张冰工作能力不错,来公司一年多了,他头脑非常聪明,但总缺少责任感,一件事情布置给他以后必须跟在他屁股后面紧催才能按时完成,否则他总有理由拖拖拉拉。

一次公司接到一个小项目,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完成,当时老员工手头都有任务,实在抽不出人,我灵机一动,决定让张冰带领几个新员工负责。我将张冰找来,将任务详细布置给他,同时明确告诉他说这个项目由你全权负责,这可是证明你能力的一个好机会,项目小组的其他人可都看着你呢,这回你当头一定要本着说给部下听做给部下看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能再懒懒散散。张冰十分兴奋地一口答应,并保证说按时完成任务。

一段时间下来,张冰果然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工作态度,每天勤勤恳恳十分投入地带领他的小组努力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由于他这次表现突出,不久后公司提升他做了主管,接下来他通过努力不仅工作能力提高很快,而且对工作的责任心大大增强,现在已能在公司独当一面了。

每个人都有他的诉求,只不过不同人看重的方面是不一样的,毕竟生活中无欲无求四大皆空的人很少,只要能找准员工心底的期望,对症下药,不管是七〇后还是八〇后所有的员工都能迸发出工作热情,做好本职工作。

宋博士观点:

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教导八〇后的员工,让他们知道在企业和职场中会做人和做事才是第一重要的,告诉他们所谓的“职场潜规则”和“快速成功秘诀”是不存在的,相反要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相信“职场正规则”,即诚实、积极、感恩、沟通、分享、出结果;另一方面不能一味抱怨八〇后员工,而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潜力。

11 留住骨干员工

这些年物价上涨,各项费用上涨,每个员工都希望工资收入大幅增加,但估计90%以上的小公司无法做到这点。面对这些压力,有时我这当老板的恨不得将公司大门一关,自己拿着资金炒股或炒房去,图个清静,还不见得少挣钱。

我曾经让销售部某员工提交一份门市承包方案,他做完后交给我时说这是他比较保守的一份方案,充分考虑到了公司和承包人的利益平衡。我仔细一算,差点把鼻子气歪了。按他这份方案计算,当整个门市毛利润在一万元时,门市销售的工资奖金就已经到一万五千元了,这还不包括员工的各项保险费用,而且门市利润越高,奖金提成比例也越高,所以无论门市利润多少,根本就不可能剩下一分钱给公司——而这还只是他“比较保守”的方案。大部分人对金钱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让公司人人都满意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虽然如此,但我可以尽量让公司20%的骨干员工满意。

首先发展骨干员工入股。我将公司股份买一送一,半价销售给骨干员工,五年内退股只退还本金,五年以上退股我按员工实际出资的三倍赎回,而且每年拿出公司纯利润的60%分红——反正有钱大家赚。不过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得承担义务,股东一旦做了对不起公司的事,加倍惩罚,所致损失由股金中扣除。这招还真好使,在近五年里没有一个股东离职,而且公司重点岗位都有股东,管理上也省了我不少精力。

为什么不白送骨干员工股份?其实我并不是在乎钱,主要是白给的东西别人不珍惜,而且入股的钱又可作为押金,以防股东做出格的事,再说员工入股的钱不出5年即可通过分红收回,不投入哪来的产出啊。

曾经无意中听到某股东对其他人说:同行业的另一家公司要挖他过去,月薪比现在高不少,要不是他在公司有股份,这回就跳槽了。听了这话,我颇感欣慰:是不是股东到底不一样啊。其次大幅增加骨干员工的收入。虽然公司目前的运营状况无法大幅增加所有人的收入,但还是能保证骨干员工的收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在增加了骨干员工基本工资的同时,也对他们设定了更高的业务考核指标,提高了一线员工完成任务后的提成比例。这招效果相当不错,大部分人在领到年终奖后嘴角都是向上的。

其次是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公司在不断壮大,新部门不断成立,老部门也在扩张,这就需要更多的管理职位。我们公司的干部一般都是在内部选拔产生,很少有空降兵,所以对于有发展前途的员工公司会及早提示他只要能力达到某个高度,就会在适当时候得到升迁。这样一来就给员工在公司坚持发展增强了信心。此外公司还规定,如果某个员工觉得自己在目前的岗位上不开心没有发展空间就可以随时提出来,公司会根据他的要求尽量在内部调换,好把他安排到他心仪的岗位上去。

两项措施实行后,效果相当明显,骨干员工特别是管理岗位的骨干员工流动性基本保持在了公司能够容忍的范围内,也因此公司的日常运作没受到影响。

宋博士观点:

留住人才的关键,通常不在于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手段,而在于我们的心态。当我们抱怨人才不忠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是否给了他足够的报酬和关怀,是否让他有足够的理由留下来。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心态问题,方法、手段就是极易找到的。此外,还必须打造一个系统的留人机制,包括:事业留人;信任留人;激励机制留人;培训留人;职业设计留人;股权留人等。文中提到的“为员工提供参股的机会”以及“帮助员工设计职业规划,让他找到最适合他的事情和位置”,都是很好的留住关键人才的方法。

12 选好中层干部

从普通员工中选拔中层干部,最开始我的原则是挑选能力最强的。

当初业务部壮大以后需要提拔一个业务主管,于是几个业务员中能力最强的小王顺理成章地被委以重任。几个月下来,业务部员工怨声载道,纷纷要求更换主管。原来,小王虽然业务能力很强,销售业绩突出,但为人非常自私,难以服众。比如安排部门人员轮流值日打扫卫生,大家都能遵守,但到小王值日时他自己却偷懒不干。我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做,他说因为别人每天都打扫,自己值日时屋里非常干净,所以觉得没有再打扫的必要。公司有段日子经常需要装货卸货,大家一起装卸货时小王却都在打电话,一次两次尚可,但小王却次次如此,时间一长业务部其他员工当然不服气。

我与小王谈了几回,收效不大,小王从心里就不认为他有什么做得不妥当的地方,再拖下去实在影响工作,于是我只好更换业务部主管,安排老张接替小王。老张业务能力一般,但责任心比较强,不十分计较个人利益,与部门其他同事相处融洽。自打老张担任业务部主管之后,业务部虽然整体业绩没有太大增长,但日常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省了我不少力气。

选择干部时都希望选出一个方方面面都很完美的人,比如选业务部经理就认为他应该不仅自己业务能力超强,而且能将整个团队带起来,让部门每个人都能彻底发挥潜力,业绩不断增长,同时业务部经理还应善于和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关系,为本部门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当然,能做到上述所有方面的业务部经理只在教科书或影视作品里才有,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人,退一万步说,就是有这样的人估计一般小公司也用不起。

根据经验教训我觉得:干部的选拔,百分之三十看能力,百分之七十看责任心。一个人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责任心,不能从全局考虑问题,不能照顾他人及集体利益,那他也不能胜任管理岗位。一个人个人能力不是很强,但有责任心,能够容人,能够吃亏,那他就具备了成为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一个好的领导手底下应该人才辈出,恨不能手下每人能力(至少某一方面能力)都比领导强,这才能体现他的领导才能。其实作为管理者,吃亏是福,应将利益尽量让给属下。如果打仗时指挥员每次冲锋时在最后,撤退时最先跑,他怎能指望士兵继续为他卖命打仗?

宋博士观点:

一个聪明的老板要做的,是不断地“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别人操起心来,让别人多干事情,让别人变得能干起来。但员工就像弹簧,老板强他就弱,老板弱他就强,之所以老板会觉得找不到能承担起责任的员工,是因为老板在用衡量自己的标准衡量员工。老板只有不用衡量自己的标准要求员工,才能做到真正的“推卸”责任。这里所说的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一群人。“推卸”责任的关键在于持续做公司的“组织建设”。

13 从老员工中选拔部门主管

公司里几乎所有部门都有部门经理或主管,除了电话销售部,这主要是因为电话销售部里的几个业务员基本上是同时进入公司的,大家业务能力都很强,谁也不服谁,所以为避免不必要的争端,一直没有指派谁做部门经理。

慢慢地我越来越觉得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部门没有负责人,既无法安排培训学习,也不方便召开部门会议,同时招聘的新人也没老业务员愿意带根本留不住,遇到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配合时还得我亲自出面。

当时正好电话销售部急需扩大规模,于是公司招聘了不少新人安排给几个老业务员来带,规定如果老业务员带的新人能独自完成公司规定的任务指标后就予以转正,每当上一个新人转正后公司再给老业务员重新安排新人,一段时间之内谁带出能转正的新人达到一定数量,谁就可以单独成立部门并担任部门主管;如果某人在规定时间内一个能转正的新人都带不出来,就直接划到别部门,归该部门主管领导。

这一下,业务员带新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个部门的业绩得到了迅速提升。过了一段时间后,几个老业务员带人水平高低立判,水平最高的带出了三个合格的徒弟,水平低的一个合格的徒弟也没带出来,这时大家谁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按照当初的约定,电话销售部一共成立了两个分部,每个分部都有四五个人,整个部门队伍扩大了,主管也顺利地产生了。

宋博士观点:

从老员工中选拔部门主管,这是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培育人才是我们每一位用人的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管理者的基本任务。除了一些自己无法培养的专业人士之外,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比从外边招聘“空降兵”效果要好很多。

14 不介意并不“出彩”的销售主管

公司销售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主管,十几个业务员都由我直接负责。不是我不想设立主管,而是总觉得部门里几个骨干能力差不多,没有特别突出的,并且由于行业的特点及本公司的销售政策决定了每个业务员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相互之间合作很少,日子长了业务能力强的几个骨干都变得比较“独”,谁也不服谁。而其他员工能力与几个骨干员工相比差得比较多,流动性也比较大,因此销售部一直无部门负责人。

于是每天我除了与其他几个部门经理沟通外还得对销售部十来个人事无巨细地过问,大事小事一箩筐,头都是大的。销售部有问题与其他部门协调时由于本部门无主管,其他部门经理经常不买账,地位不对等呀,于是又来找我,唉。

实在难以忍受,想想怎么也得提拔出一个销售部主管。

于是制定提拔标准,再根据业绩、能力及人际关系等考核,矬子里面拔将军,终于选出了一个主管,虽然能力方面不是很理想,先让他一边干一边培养吧。

一年过去了,主管并不十分出彩,但日常事务倒也管得井井有条。原来公司到货时需要卸车,销售部公共区域卫生需要打扫,节假日值班安排等日常琐事都需要我亲自去指派,有时还得又唱红脸又唱白脸。现在好了,有部门主管了,既然主管每月多拿几百元岗位津贴当然就得承担更多责任,“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嘛,我只要找到销售主管,让他安排就行了。此外如联系厂家安排新产品培训、与其他部门协调等工作我都交给销售主管去做,这一年来也未出什么大娄子,终于将我从销售部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了。

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后天的锻炼尤为重要。在公司的管理中,如果你能为下属提供一个相应的平台,他往往也能给出相应的成绩。

宋博士观点:

管理的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学习的。要把一个业务骨干培养成一个好领导,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骨干上岗之前做一个管理者培训,让他从理论上知道管理者的任务、原则、技能、工具和方法;

二,给新提拔的人分配一个有管理经验的师傅,让师傅带徒弟,让有管理经验的人手把手地教他;

三,要让这个人不断地琢磨、学习、反省、感悟、试错;

最后,要给他成长的时间。

15 把握好授权

授权对大部分老板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但我感觉,真要敢于放权和做好授权都不是容易的事。

记得在十来年前公司刚有十几个人的时候,全公司我最忙,经常同时接两三个业务电话,还得安排送货、结账、进货,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一次我弟弟到公司找我,而我正忙得不可开交,他等了半天都没跟我说上一句话,感慨道:“哥,我怎么觉得你在养活公司所有人哪?”我当时还挺自豪,感觉自己在公司位置很重要,谁也替代不了我,公司离了我将无法运转。那时候似乎只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的零售能力最强,只有自己才能使每单生意都获取最大利润,维修调度也只有自己安排才最合理,似乎什么事情交给其他人干都不放心。

四五年下来,结果公司一直在原地踏步,不仅自己累得要死,节假日也休息不好,而且公司员工感觉备受压抑,经常无所适从,稍微重要点的事都推给了老板。

眼见公司始终无法突破十来个人这个发展瓶颈,我终于下定决心:放权!不过刚开始时在边上看员工做事真着急啊,明明能谈下的客户销售人员就是差那么一点谈不下来,我恨不得立刻自己冲上去。但是该忍还得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手下员工如何进步。一段时间下来后,情况终于大不一样,员工们处处生龙活虎。

现在客户找我询价买东西,我会经常回答说:“哎呀真对不起,价格我现在不知道,我给你介绍个销售人员,然后让他跟你联系吧。”

由于脱离开了具体业务,如今我不仅有了空闲时间学习充实自己,也能时常出去走走,与同行交流交流,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节假日还能踏踏实实休息与家人度假旅游了。而最让我欣慰的是公司业务并未因我不插手每个细节而停滞不前,这些年不但公司员工人数增加了不少,每年的流水额和利润也大幅增加。

一般来说小公司发展过程中15人是个槛,50人是个槛,200人又是个槛,在这些槛面前如果管理方法不改进,公司则无法进一步发展。老板凡事亲力亲为的公司,很难过15人。一个人能力强,可直接管理十来个人,能力一般,则只能直接领导四五个人。

从古到今各个国家效率最高的部门就是军队,看看军队的组织结构:一个班十一二个人,除班长外还有一个副班长,三个班一个排,三个排一个连,依此类推。团长管一千多人,可能只认识其中百十来人。团长看见某个士兵有问题,通常不会直接骂士兵,他只会问该士兵是哪个营的,然后骂士兵所在营的营长,营长则再骂连长,连长骂排长,如此一级管理一级,最后班长把该士兵“剥皮”了事。所以训练有素的军队尽管有千军万马,依然能做到令行禁止。

该放权就得放权,哪怕员工只能做到你的70%,能让员工承担还是尽量让手下员工承担,毕竟几个或几十个70%要比一个100%多得多,如果凡事都由老板自己做,公司一辈子也做不大,老板就是浑身都是铁能打几颗钉呀。

敢于放权其实只能算是走出了第一步,放好权和放权的技巧则更难把握。

两年前,公司成立了大客户部,抽调了四个人专门负责开发公司老客户中重点客户的消费潜力,促使其从我公司再次购买,新部门由小齐负责。小齐做客户关系很有一套,很多客户在小齐去过之后都在公司回访电话中表明下回希望再派小齐为他们服务。当时我想,既然小齐自身能力这么强,带几个人管理一个小部门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就来了个彻底放权,大客户部的事全权交给小齐处理,我不再过问。

两个月过去了,大客户部业务毫无起色,除小齐外,其他人基本没开张,我问小齐原因,他说正在努力,其他员工业务不太熟练,估计很快会有成绩。第三个月过去了,情况依然如旧。第四个月按规定该开始正式考核每个人的业绩了,眼见希望渺茫,大客户部员工竟然在第四个月集体辞职,只剩下小齐一个光杆司令。

想想这回大概是过度放权了,从这三个月来看,小齐本身比较懒散,部门从不开会交流,对部下很少辅导,与公司其他部门沟通也不够,很多现成资源没利用上,部门其他人基本是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自己摸索,遇到困难当然容易泄气了。

看来想要通过简单授权一劳永逸是不行的,还要在授权后不断观察,听取意见反馈,如有问题,及时做出调整,问题严重时迅速干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对于过度授权,有时我们又会感觉这权授不出去。经常会有下面这种例子。

经理安排张三负责去办某件事,过了一会,张三又回来找经理了:

“经理,你让我办事可我遇到了这种情况,你看怎么办?”

经理习惯性的就把事又揽过来了:“这样啊?让我考虑一下。”

张三没事了,经理开始费脑筋琢磨起来。经过一番思考,经理想出了对策,于是他把张三叫过来,吩咐他如此这般去做。张三领命而去,过不久,张三事情没办好回来汇报了:“经理你看,我这回完全按照你的吩咐去做,结果事情办砸了,你看……”

此时经理该有多郁闷哪。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各种教科书上都给出了基本相同的标准答案,有经验的管理者一般也会采取大同小异的方法。

当张三回来找经理反映情况时,经理一般应一脸诚恳地反问张三:

“你说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待张三列举了处理问题的几种方法后,经理再说:

“根据目前情况,你觉得采用那种方法最好?”

张三于是费尽脑子权衡利弊选出了一种方案,经理满脸信任地说:

“很好,就按你说的办。”

待张三办完事后,如果成功了,经理拍拍张三的肩膀,大声鼓励道:

“我就知道你能行。”

假如失败了,经理如果想留张三,他就说:

“这件事情虽然是你提的方案,但我也是点过头的,所以失败的责任由我来负。”张三一定感激涕零。

如果经理不想再用张三,嘿嘿……

宋博士观点:

如果一个管理者意识不到授权的重要性,不明白为公司培养人的责任,那就很可能成为公司的瓶颈,并且管理者的能力越强对公司造成的负担越大。至于如何授权,管理者首先要把自己承担的责任分解给各个部门经理去做,其次要持续做好公司的组织建设,最后要引导这些部门设计出合理的制度和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司文化,以便让这些部门间的合作畅通无阻,不再是事事找老板。

16 工资标准的制定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人工成本增长很快,我从公司的费用统计可以看出,员工工资奖金所占公司每月总费用比例已由10年前的30%增加到目前的60%至70%,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制定工资标准这件事估计是每个公司老板最头疼的事,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形式下,工资定低了,别说现有员工留不住,就连新人都招不到,工资定高了,开公司不仅不挣钱,老板还得往里搭钱,与其这样还不如把钱存银行吃利息呢。

2008年新的劳动法实施了,公司给每个员工上五险一金,我算了一下,公司为此花在每个员工身上大约至少一千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员工每月到手的收入为2000元,公司实际支出至少为3000元,额外1000元的支出员工看不见,而且员工一般也不认为那1000元是自己的工资收入。好在公司五六年前就开始陆续为公司员工缴纳保险,所以在执行新的劳动法时并未感到额外增加了很多负担。

一个公司员工的工资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这二者所占工资的比例一般因公司的大小而异:小公司员工固定工资一般占工资总比例的30%,浮动工资一般占工资总比例的70%;大公司员工固定工资一般占工资总比例的60%,浮动工资一般占工资总比例的40%。

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对于小公司来说,自有资金少,抗风险能力低,所以员工固定工资定得比较低,当公司效益好时,员工的浮动工资水涨船高,总收入也随着增高;当公司效益不好时,员工的浮动工资应声而落,公司在收入下降时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对于大公司来说,公司家大业大,所从事的行业利润较高,吸引和留住人才是首要任务,对人工成本的顾虑相对较少,所以愿意为员工提供高一些的固定工资,增加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

其实有时小公司员工虽说名义工资较低,但总体收入并不比大公司员工少。这也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经济危机来临时,大公司一般需要不断裁员以降低人工成本抵御寒冬,小公司根本不需裁员而只要维持低固定工资。在很多的小公司,员工几个月拿不到奖金提成等浮动工资自己就跑了。

我现在就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公司本身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低固定工资高提成的方法,每当招聘时问题就来了:虽说员工整体收入并不很低,但固定工资少,招聘时应聘者一般最关心的就是固定工资,说低了根本招不到人,说高了总不能一进公司的新员工基本工资定得比老员工都高吧,而且公司员工与同行或同学朋友交流时,一说自己的基本工资都觉得抬不起头。没办法,看来不改不行了。目前招聘时只能采取一些临时的补救方法,不提基本工资,只提基本收入,新员工入职后再在基本工资基础上以奖金等形式增加其收入。不过这终非长久之计,2008年以来,公司所有员工的基本工资已增加了将近15%,2009年计划大幅度提高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降低各项提成比例。以后一旦公司效益不好,高昂的人工成本就得老板我率全体股东自己扛了。

对于员工工资中的各项奖励提成比例,根据我的经验,一般应采取简单明了的计算方法,尽量减少考核项目。有时自认为设计了一套非常科学全面的考核方法,对员工日常的各种行为都有涉及,结果月底财务反映项目太多,计算太复杂,根本无法执行,员工则觉得工资计算方法云山雾罩看不懂。所以我认为,设计奖金提成时需抓大放小,至少应让员工月底能明明白白计算出个人当月收入,让财务人员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统计计算以便每月准时核发工资。

17 不拖欠员工工资

其实这一条是当老板最基本的素质,估计每一个老板都不会反对这一点(至少在口头上不会反对),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老板却做不到。

公司在日常运营时,会经常遇到资金紧张的情况,比如月底或年底想压一批货从厂家拿个高额折扣、回款未到账、银行贷款到期需立即归还等等,所有这一切对于老板来说都是不能及时发工资的理由。老板一般想:又不是不发工资,只不过稍微晚几天,公司资金紧张,员工应该理解。正常情况下,老板兜里的钱总比员工活分些,所以老板经常想当然认为员工晚拿几天工资没关系。但真实情况是:无论任何理由,对于不按时足额发工资,员工都无法理解。员工的工资不是老板赏赐的,而是他辛苦工作所得,没准他正等着到日子拿工资交房租、还按揭或支付孩子的学费。未能及时领到工资员工可能马上就会面临生存问题。

那么如果碰到资金紧张时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做生意量力而行吧,有多少本挣多少利,不行就找银行贷款。如果银行贷不到款,也可从公司内部或亲戚朋友之间集资,讲明用钱的地方,谈好借款期限及利息,大部分员工对于公司有把握的业务还是愿意参与的。到月底实在发不出工资,如果公司还想继续做下去,老板还是先从自己做起把私房钱拿出来吧,还不够把房子车子先典当了,资金周转过来再赎回。

拖欠工资这事有点像吸毒,有了第一回就会有第二回,只要资金一紧张老板就会用拖欠员工工资来缓解,结果几次下来员工对公司和老板的信任荡然无存。调查表明,员工对于公司最无法容忍的就是拖欠工资,这也经常是某些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的最主要因素。

18 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

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是公司员工月收入的两个组成部分,每个公司给员工发的工资都包括这两项,只不过不同公司工资这两部分的比例不同罢了。

我公司对于业务部门等一线员工一直采取的是低工资高提成的薪酬发放方法,这种方法有不少优点:

第一,对员工激励效果明显。当月完成任务好当月提成就多,一放松收入立刻下降,所以员工每月的压力都不小,不敢松懈。

第二,公司固定成本低。销售淡季由于一线员工固定工资低,而且一线员工人数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80%,因此公司销售淡季时整体人工成本降低,能更好地抵御风险。

但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低固定工资高提成方法的缺点越来越明显。

第一,员工觉得没有保障。辛苦多年,固定工资仍然很低,因而对公司的归属感不强,一遇别的公司挖墙脚,只要基本工资比较高,员工容易跳槽,从而造成员工流动性大。

第二,招聘新员工越来越困难。老员工收入不低但基本工资一直很低,新招聘的员工基本工资也无法定得比老员工高,所以招聘时公司公布的基本工资没有吸引力,招聘不到高素质员工。

最近参考了一些案例,发现大公司业务部门员工与小公司业务部门员工在月工资组成部分比例上的一个普遍差别:大公司员工月收入固定部分占总收入的60%,浮动部分占40%。小公司员工月收入固定部分占总收入的30%,浮动部分占70%。对照一下自己公司,一线员工每月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比例还真挺符合小公司平均比例:30%对70%。也难怪一线员工经常会对基本工资有怨言。看来随着公司不断扩大,员工工资发放方法也应该逐渐向大公司靠拢,虽然这样会增加公司负担,但两害取其轻,否则招不来能人留不住骨干的问题必将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这大概就是小公司向大公司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吧。

19 面对涨工资的压力

想起这个问题我就头疼,这两年物价上涨厉害,通货膨胀率很高,垄断行业及国家公务员纷纷大张旗鼓地涨工资,公司员工也不时议论纷纷,还有人经常问我:“老板,咱们什么时候涨工资呀?”

我也想给大家涨工资,但我们所在的IT行业销售的产品偏偏每年都在降价,利润空间越来越薄,而给每个员工上五险一金,公司的用人成本每人每年比几年前增加了上万元。唉,套句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的话——“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管理学的书上经常说:要给员工树立远大理想,创造发展空间,制订个人职业规划,分析公司现状及长远规划,激励团队精神,激发员工士气。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发现要做到以上几点真的很难,我自己就不善言辞,给员工做报告更不是我的长项。再说光有精神力量缺乏物质奖励只管得了一时而管不了一世。

除股东外的大部分普通员工对于公司的经营困境并不感兴趣,员工认为公司经营不好是老板没本事,我的工资该涨还得涨,如果涨不到我满意的程度,那么我就用脚投票,只要找到比现在收入高的职位就拜拜走人。

既然这个问题回避不了,就得想法解决。根据“二八法则”,公司80%的利润都是由20%的骨干员工创造的,因此公司的首要问题就是留住这20%的骨干员工,给他们涨工资公司还是负担得起的。公司对另外80%的普通员工工资根据工作年限适当调整,多做思想工作,如果还不行就一切随缘吧。从近几年的情况看,85%的骨干员工还是比较稳定的,公司经营没有产生大的波折。

公司有一个部门,一共三名员工:张师傅、王师傅、李师傅。来公司前三人全是国有单位下岗职工,其中张师傅来公司六七年了,比较踏实肯干;王师傅来公司四五年,中规中矩;李师傅来公司两年,工作中有时爱偷懒,经常发牢骚。这天,李师傅找我说:“经理,我们部门工资好久没涨了,师傅们平常工作都很辛苦,你看是不是意思意思,工资往上涨涨,要不该影响工作积极性了。我跟几位师傅合计了一下,想找个时间和你一块开个会讨论一下。”

我一听,明白了,这李师傅私下准做好了部门其他人工作,想要一起向我发难呢。此风不可长,否则公司人人都学他岂不乱套了,再说该部门平均工资在同行业里已高于平均水平。于是我回答道:

“这两天我很忙,要不后天下班咱们开个会吧。”

“好嘞。”李师傅笑了。

第二天,我找了个机会将张师傅叫进办公室,先聊了聊家常,对他的日常工作予以肯定,然后对他说鉴于他工作一向比较努力,从下月起每季度给他单独增发一部分季度奖,但这额外奖励只有他一人有,希望他保密。最后我问他对该部门现行工资的看法。他说:

“经理,其实我觉得现有工资也差不多了,当然对于工龄长的老员工来讲稍微有点低,你给我涨了季度奖后我就很满足了。我一定好好干!”

下午快下班时,我又将王师傅叫进了办公室。同样,先聊了会儿家常,然后我对王师傅说:

“今年公司赢利方面比较困难,可能暂时无法都涨工资。由于业务量下降,你们部门估计很快需要精简一个人,另外两个人会比较忙一些,同时公司在年终奖上会有所考虑,对留下的两人适当增加。你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师傅考虑了下说:“经理,我明白了。我觉得目前的工资还行,涨工资的事等公司利润增加时你自然会考虑。我没得说,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第三天下班时,会议如期举行。

首先,李师傅先发言:“经理,我们三个师傅商量了下,都觉得目前的工资水平比较低,公司是不是考虑给涨涨,要不该影响大家工作积极性,这不对公司也好吗。”

我说:“目前你们部门的工资在同行业里已经算比较高的,今年市场环境不好,公司正在调整,又上了新的项目,估计利润会比上年少一些,希望大家克服一下,等公司利润增加后大家工资都会增加。”

李师傅很不高兴:“经理,公司利润的事是公司经理考虑的事,跟我们没关系。一个公司利润下降是老板没本事,员工工资不应受影响,该涨还得涨。再说我们出来打工不就图个挣钱吗,发多少钱我们就干多少活,是不是二位师傅?”李师傅转头问其他人。

张师傅和王师傅什么表情也没有,一言不发。

会议又进行了二十分钟,基本是我解释几句,李师傅慷慨激昂几句。突然,张师傅说:“经理,我想起来了,还一个活今天必须干完,我得马上走。”

“行,辛苦了,你去吧。”我回答。

“经理,”王师傅趁机也说:“我闹肚子,得去上个厕所。”

“去吧,去吧,上厕所能不批吗。”我说道。

一瞬间,除我之外,只剩下目瞪口呆的李师傅坐在会议桌前。

20 股份制、分红与年终奖

各公司搞股份制方法是不一样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怎样计算怎样转让我也不太明白,估计大家都得考虑公司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年赢利能力、无形资产、市盈率、负债率等几方面吧。

我们公司员工入股,什么无形资产、市盈率等都未计算在内。我们只算公司的净资产,老板让利,员工实实在在得到实惠。每年年底会计出张报表,列清楚公司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应收应付、待摊折旧、当年利润、费用税金等等,明明白白,对于希望入股的骨干员工以上数据全部公开。因为平常员工对我十分信任,大部分人连报表看都不看,他们觉得只要明白公司净资产值多少钱、投资入股后每年大概的分红比例和增值比例就满意了。当然,正规的做法应该是让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并出具报告,但员工都认为没必要我也就乐得省事。

员工入股后,公司给每个人一张收据,写清楚该员工出资金额,再与每个股东签订一份入股协议,写清楚员工实际出资金额、占公司总股份百分比、每年分红方案、双方权益责任、退股方法等等,双方签字盖章,各留一份,一切OK。至于五年后如员工想要退股,我们定的是或者按当时公司净资产计算股价赎回,或者按员工实际投资额的三倍赎回。

现在公司第一批股东入股时间早已超过五年了,由于公司一直发展不错,还未发生退股现象。经过这几年的分红,早期入股的股东已经收回了当初所投的钱,而且手中持有的公司股份价值也增长好几倍了。

入股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销售部员工入股最积极,财务部员工入股最消极。这大概与两个部门员工日常工作性质与看问题方法有关吧。销售人员做事总是比较积极果断,容易只注意事情有利的一面,忽视不利的一面;财务人员做事比较谨慎,看问题容易忽视积极的一面,只看到消极的一面。所以在公司每当做重大决定时我经常同时听取这两个部门的意见,并在不同意见当中权衡协调。

蒙牛老板牛根生说得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将公司股份分一部分给员工不仅留住了人才,而且还能激励员工更好地为公司工作,因为给员工股份的同时也赋予了员工相应的责任。当老板将公司50%以上股份分给公司员工时,他一定感觉到肩上的担子轻了不止50%,这样他就能每年踏踏实实地陪家人放松度假去了。其实公司老板控股并不一定要占公司50%以上股份,如果其他小股东每人所占公司股份比例都不到5%,那老板股份只要占到公司总股份的20%至30%就已经是公司的绝对大股东了,当老板总不至于当到公司所有小股东都团结起来对付你吧。

头些年我每年将公司当年赢利的30%用于分红,虽然总数不少,但对于小股东来说,有些不痛不痒。近两年听取高人建议,一方面公司自有资金目前足够支撑日常运转,另一方面最近几年生活物价指数涨得比较快,我索性将年底分红的比例提高到当年净利润的60%,消息一公布,公司小股东乐得嘴都合不拢了,一些原来犹豫的员工也纷纷要求入股。

以前年终奖一向是我亲自分配,现在公司人多了,我不可能详细知道公司每个员工在这一年里的工作细节,因此,我就根据当年公司效益定个年终奖总数,再根据年终奖总数及各部门贡献和部门人数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让各部门经理与人力资源经理参照考核标准分配到每个员工,最后我只要根据每个部门这一年的工作业绩评定部门经理的年终奖就可以了。

前些天听一个管理讲座,有位上市公司老板说他将每年公司利润的70%在年底分给员工,发钱数目之多让每个员工拿到手后都觉得非常震惊,他的目的是让公司每个员工都感觉到自己真正是公司的主人,从而使员工平时为公司干活就像为自己家里干活一样尽心尽力。他认为老板应该认识到:每年年底并不是老板在给员工发奖金,而是老板在将本来就该是员工应得的钱分给他们。思想境界真是很高,我想这也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以前年底分红与年终奖财务上都是作为费用在第二年按月摊销,方法不甚科学,现改为当年按月计提,每月在利润中将这部分费用预留出来,这样年底发奖金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各个部门在计算年终奖总数时也有依据了。

21 年薪制的好处

当老板以后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员工婉转地向我表达出希望加薪的意思。他们的理由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A:我来公司这么多年了,应该涨工资了。

B:现在通货膨胀很厉害,物价天天在涨,我的工资也应该涨了。

C:经理你瞧我每天忙忙碌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是不是给涨点工资?

D:咱们同行公司的某某和我干同样的职位,工资比我高不少,你看……

对于工资确实不合理的或者是应该涨工资的员工比较好办,涨工资就是了;对于不该涨工资的人,我常常会给他们分析:

A:你来公司有几年了,每年的工龄工资在涨,职务津贴在涨,补助也在涨,所以每月实际到手的收入比原来高了不少。

B:物价是在涨,但你现在所做的工作和原来没有区别,能力也没有增长,涨工资有难度。

C:你是在天天忙碌,但是业绩与以前相比丝毫没有进步,甚至还有退步,工资从何涨起?

D:其他公司的某某和你职位一样,但你们俩能力不一样,业绩也不一样,所以收入当然不一样。

公司不涨工资的理由很充分:物价在涨,公司房租、交通、通讯、广告等各项运营费用也不断增长,而且公司所负担每个员工的各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费用也在大幅度增长,所以在总利润不增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员工工资实在无法实现。但这些理由员工往往不接受,待遇达不到要求常常一走了之。对于一般员工当然好办,走了再招,而关键岗位的员工流失往往非常影响公司业务,在薪金待遇方面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公司和员工都能接受的方法呢?

某次和别的公司老板聊天时他说他们公司大部分员工实行年薪制,老板先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对薪金的要求,然后双方共同制订计划,根据行业内人工费用占毛利的比例计算出员工如要拿到希望的年收入每年应该完成多少任务,双方达成一致后就按照计算结果设定该员工当年的任务值,员工保证完成任务,公司保证员工完成任务后年收入达到预期值。这种方法公司能承受,员工也在觉得合理的同时有了努力工作的目标和动力。

我听后觉得这种方法不错,决定稍加修改后在公司实行。对于一个大部分员工在赢利一线的公司来说,制定考核标准还是比较简单的。我先分别找了几个我觉得应该涨工资或自认为应该涨工资的业务骨干和部门负责人,单独和他们详细交流了对目前收入的看法和对将来收入的预期,然后拿出过去几年每个人所负责部门的业绩,分析列出了他们应当承担的各项费用,根据本行业和公司历年来的平均水平估算出为达到他们预期年收入所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双方达成一致后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约定员工在新的一年里每月拿一份固定工资,大概相当于预期值的70%,略低于他前几年的月平均收入,当员工年底完成当年商定的任务指标后,公司以奖金的形式一次性补足差额部分,如果超额完成任务,在按事先定好的比例进行额外奖励。

和每个人的谈话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员工对这种提高收入的方法比较认可,而作为老板的我心情也比较舒畅,毕竟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劳资双方为争论工资待遇上而讨价还价所带来的尴尬。我决定先以这几个业务骨干为试点,如果效果理想,以后再慢慢将这种方法扩大到整个公司。对于不好以具体利润数值进行考核的岗位,我还得仔细想想如何根据岗位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方法。

22 年底给员工发多少钱

每年这都是一个让老板头疼的问题,钱发少了员工会怨声载道,来年来公司上班的员工少了一半;发多了,一是老板心疼,二是公司不见得能发得出来。

很多外企年终奖一般为员工一到两个月的工资,每年基本都是固定的;国内公司特别是小公司由于平常月份员工工资比较低,所以年终奖占员工全年收入比例比较大,根据行业不同,年终奖差距也很大。

公司刚成立时,由于流动资金短缺,公司年终奖发得很少,总数一般占公司全年利润的10%左右,分红比例也很少,通常在全年利润的20%左右,每年公司利润的70%以上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那几年公司资产规模增长很快。其实对比很多每年一毛不拔的上市公司,这个比例也不算很低了。

这几年,由于我们所在的行业是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成熟行业,利润率不是很高,所以员工工资增长比较慢,公司很多员工看着国家公务员和各国有企业员工工资不断大幅上涨心里很不平衡,我也感觉压力很大,长此以往不仅现有员工会流失,而且很难再招到合格的新员工,看来必须采取措施了。

于是我一方面提高公司对外各项服务的收费标准(在我们这个行业,这真是很不容易)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提高人力成本在公司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最明显的就是每年年底将公司全年赢利的70%用于员工的年终奖及股东分红,剩下的30%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如此调整之后,效果很好,公司员工的收入显著增长,年底发的钱也比原来多多了。

以前年终奖一般都是我亲自分配,现在公司人多了,我不可能了解公司每个员工在这一年里的工作细节,因此我就根据当年公司效益定个年终奖总数,再根据年终奖总数及各部门贡献和部门人数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让各部门经理与人力资源经理参照考核标准分配到每个员工,最后我只要根据每个部门这一年的工作业绩评定部门经理的年终奖就可以了。以前年底分红与年终奖在财务上都是作为费用在第二年按月摊销,这种方法不是很科学,现改为当年按月计提,每月在利润中将这部分费用预留出来,这样年底发奖金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各个部门在计算年终奖总数时也有依据了。

23 保障员工的劳动权益

几个月前我去拜访一家合作伙伴,这家公司的周老板非常有思想,也非常善于带营销团队,他们公司的员工上班时都很有激情,晚上经常开会到九十点钟,第二天早上八点半照常上班,从不计加班,大家任劳任怨,销售业绩也很好。周老板凡事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很擅长说服人。该公司所有员工都没有上劳动保险,公司每年因此省了很大一笔费用。

我问周老板:

“不上劳动保险员工会不会有意见?”

周老板说:“劳动保险没用,我仔细研究过,还不如每年给每个员工交几百块钱上个商业人身意外保险,效果差不多。我给公司员工都做了思想工作,不上劳动保险员工每月也不用扣钱,他们都同意,而公司也因此每年省了大笔费用。”

“那员工如果生病或将来退休怎么办?”我问他。

“我们公司大部分员工都只有二十多岁,目前根本就不涉及这些问题,只要现在好好干,挣足了钱,将来没有保险一样没问题。”

上个月,我得知周老板公司的销售部经理辞职了,销售部经理跟了周老板许多年,管理能力极强。后来我了解到,原来销售部经理最近检查身体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由于公司没上医疗保险,所有检查看病的费用只能自己负担,但糖尿病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治好的,以后每月都需要不断地打针吃药,所以只能辞职换一个有医疗保险的单位。

我想周老板这回真是逃过一劫,捡了个大便宜,要是销售部经理去劳动监察部门告他,周老板不仅要负担销售部经理所有医药费并补齐公司所有员工这些年的劳动保险费用,而且还得接受罚款,里里外外没几十万解决不了问题。

同行还有一个十几人的公司A公司,本来业务做得不错,在行业里小有名气,可就因为没给员工上保险在一次员工出了意外后弄得人心涣散,关门了事。

事情是这样的。A公司的一名员工外出给公司送货,途中出了交通事故受伤了,由于是A公司员工的全责,而A公司又没给员工上任何保险,所以住院治疗的几万元费用没人承担。按理说员工外出送货途中受伤应该算工伤,治疗费用如果有医疗保险将会由医疗保险承担,如没上医疗保险就应由公司全额承担。但A公司老板认为员工外出送货时违反交通规则应由自己承担全部后果,所以拒绝支付任何费用。事情到了这一步无论怎样解决公司都是输了,最后经过双方据理力争,公司和员工各负担了部分费用。这事过后不到半年,A公司就因为员工对公司失去信心大量流失而不得不关门,其老板只好在行业里找了份工作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此后我遇到过几个A公司离职员工,问起他们离职原因,都说通过处理员工交通事故费用这件事他们觉得老板太不仗义,员工为公司干活而受伤公司竟然不愿意承担费用,跟着这样的老板没前途,出了事毫无保障,所以大家都一走了之。有了这样的名声,A公司再招人也困难重重,它怎能不倒闭?

劳动保险是公司每个员工应该享受的权利,如果老板想要把公司做大做强,长久经营,这些钱就不能省。给员工上劳动保险是国家的强制性规定,虽然这笔费用并不少,但这样做了以后不仅会让老板觉得踏实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且可以避免公司因员工出了意外而陷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只有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确保他们尽心竭力地为公司努力奋斗。

24 小恩小惠难留人

刚成立公司时,习惯了国营单位那一套,逢年过节时不时发点劳保用品,如饮料食用油之类。每回公司派车采购回来,乱哄哄一阵忙。后来公司的扩大和制度的健全,逐渐停止了发劳保用品。

2008年春节前去一个朋友公司,正赶上他们过节前发东西,每个员工两大捆卫生纸,一小桶食用油,几大桶可乐,一箱芦柑。十几个员工每人前面一小堆,不少人正发愁怎样往家拿:打个车吧不值,坐公共汽车吧又拿不了。

我进了朋友办公室,他正在算账呢。见我进来嘿嘿一乐,对我说:

“看我们公司热闹吧,正发过节的东西呢。”

我问他:“发那些东西干吗,又不好拿。”

朋友故作高深地对我说:

“这你就不明白了吧,我过节发这些东西让员工拿回家,员工家属一看就觉得咱公司福利待遇好,员工多有面子啊。这些东西摊到每人头上才一百多块钱,看起来又一大堆,多合算呀。”

我又问他:“你公司员工不一直嚷嚷要上劳动保险吗?有钱你还不如把保险给员工上了。”

“谁上那个呀,每人每月公司要多负担好几百块钱。”

年后不久,便听说朋友公司的业务骨干走了不少。

2008年3月我公司招聘,应聘人员中就有一个曾经在朋友公司干过。

我问他:“你为什么离职呀?原来公司不是挺好的,过节还发东西呢。”

他不屑一顾:“就那点东西,加起来也就百十来块,蒙谁呀。劳动保险不给上,年底奖金不兑现,老板算得也太精了。”

听了这话,我不禁汗颜。早几年发劳保用品时我内心深处也想着能省点奖金什么的,那时员工私下不定怎么发牢骚呢。

当然发劳保用品本身这件事并没有错,但如果想以发点劳保用品的方式替代给员工上劳动保险或少发年终奖就显然不合适了。当老板的做决定时最好还是站在员工角度考虑考虑,应想想什么才是员工最需要的,这样才能尽量少犯低级错误。要是老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的话,这个老板早晚要摔跟头。

25 使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化

在拿到某著名品牌在北京的代理权后,我非常高兴。为完成该品牌在北京全年的销售任务,公司召开销售会议,在会上,我详细给销售部每个员工布置了主打品牌产品的销售任务,订好全年及每季度的销售目标。

但三个月过去了,公司代理品牌的销量未能达到年初制定的季度销售目标,这无疑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什么原因呢?公司整体小说公司整体销售不错呀,只是所销售产品品牌比较分散,难道是业务员不擅长销售主打产品,抑或是销售培训没跟上?

偶尔听到业务员之间的对话让我解开了谜团。

下班后,我正准备走,听到门外两个业务员在聊天。

甲业务员:“今天你卖得不错呀,一单就走了5万多。哎你为什么不推咱主打产品呀?”

乙业务员:“顾客用惯了另一个牌子,再说卖那一个牌子利润多500块,我的提成不也能多一百多吗。”

原来如此!按说乙业务员不仅是公司骨干而且还是公司小股东,他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业务员了。

我琢磨了半天,感到错误还在我。卖主打产品虽说有时某单生意利润可能稍小,但如果考虑售后服务成本及完成任务后厂家的各种促销支持的话,对公司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关键是这些员工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眼前的收益,毕竟按照目前公司的销售政策业务员只考核利润,他当然什么挣钱卖什么,看来还是公司的销售政策没定好。

第二天,我拿出了重新制定的销售奖励政策,向主打产品倾斜:凡销售主打产品不光有利润提成,还有流水提成,而每季度如完不成主打产品流水任务将影响该季度的季度奖。政策一改,立竿见影,当年第二季度主打产品销任务顺利完成。

一般来说,公司员工的利益与公司老板的利益是不一致的,二者之间经常会有冲突。指望公司员工牺牲个人利益去成全公司利益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但老板有老板的优势,老板是公司政策的制定者,他可以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制定政策,将公司员工利益尽量与公司利益统一起来,让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根本不需要做思想工作,员工自己就朝着老板希望的方向使劲了。就像古代大禹治水一样,疏导为主,堵塞为辅。

一个明智的政策必须符合人的本性,所有那些假大空的言论都应该被摒弃。有些领导(包括我原来就经常想少发奖金,多给员工讲人生哲理)在台上给员工做报告大道理一套一套,说的话有时自己都不信。现在谁比谁傻呀,无利可图,政策不对头再讲大道理也没用。上个世纪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改革,一包就灵,基本解决了几十年来都未解决的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政策终于符合了人的本性。

宋博士观点:

当问员工“你为什么为你的企业工作?”时,回答有三类:第一类通常是出自诚实的人之口,回答说是为了养家糊口;第二类说是为了自我实现,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第三类通常极少,说为了和自己的企业一同实现某个理想。因此,极少有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目标完全重合,这就是人难管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搭建许多的桥(例如激励机制、命令等),同时,还必须不停地监督。

26 激励政策须有前瞻性

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时老板一定要全面考虑,要有前瞻性,不但要适合眼前的情况,还要考虑以后的情况,要详细算出过些日子一旦部门或公司业务发展了,现在定的奖励政策标准公司是否还能继续承受,因为当奖励政策的金额和百分比向上调整时员工容易接受,向下调整时常常会使员工怨声载道,所以如果奖励政策缺乏前瞻性,则随着公司的发展将来公司有可能不得不整体换一拨人才能使新的政策执行下去,代价会很大。

我们公司几年前开始经销售某类电子设备,由于此类电子设备安装和售后服务比较复杂,所以售后服务时间成本很高,严重影响售后服务人员工作效率,同时公司规定,售后服务人员各负责某片区的客户。售后是按维修费和工作单数量拿奖金提成,所以一旦某项工作占用大量时间会直接影响到售后服务人员当月收入。因此有了设备安装或上门售后服务的任务,大家都不愿意去。

于是公司单独指派了两名技术人员重点负责这项业务并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规定每安装一套此类设备奖励100元。这下倒真是极大提高了员工安装设备的积极性,但很快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其他员工对此类设备安装维修都不学了,因为他们觉得谁挣这份钱谁去操这份心,既然他们不拿钱那么当然此类工作与他们无关,所以当销售卖了这种设备后,只要公司指定的那两个员工有事脱不开身,就会无法及时给客户安装。

更难受的还在后头,那两名专业员工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越来越摆谱,除了愿意干此类设备的安装工作外,公司分配的其他任务竟然拒绝接受了。当经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时,他们反问:干其他活一次给多少钱?不给钱我们没时间去。这种情况一出现我觉得实在无法忍受,与他们谈了两次话后效果不明显,于是只好让他们走人了,好好的两名员工让有问题的奖励政策给毁了。

还有一个例子。公司有一个部门当初由于利润率比较大,所以提成政策定为利润的30%,过了几年时过境迁,现在由于竞争激烈以及交通费和人员劳动保险费房租费用广告费都在不断增长,员工为取得与原来相同的利润需要公司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除了提成之外公司还要给每个员工发放基本工资、季度奖、年终奖及各种逐渐增长的补助,所以再按30%的利润比例支付提成变得非常困难。

但当公司将这些情况向员工说明后提出需向下调整提成比例时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很多员工都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他们觉得每年工资不断增长是应该的,因为现在物价指数在不断增长,日常生活费用越来越高,但如果公司要求员工创造的利润每年不断增长则没有道理,因为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而且每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无限增长,所以根据大部分员工的想法当年与上一年员工创造的利润相同工资应该提高,至少也应保持不变,怎么能向下调整呢?

后来公司销售提成政策虽然强行改变了但大家心里都不满意,有些人以这为借口辞职了。几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不少人还耿耿于怀,不时在一些场合提起想当初的高额提成比例,令我无话可说。

27 发现员工的优点

管理书上经常说:好的管理者是发现并利用员工的优点,差的管理者是努力改变员工的缺点。道理好明白,真到自己面对这问题时,有时头脑一热,又把它忘了。

日常工作中,常常有员工犯一些低级错误且连公司给他定的最低任务指标都完不成,这时我忍不住会想:是不是这人能力很差,根本不适应公司的工作?要不来个末位淘汰,再招一些新人?然而仔细琢磨,大部分时候不是员工能力差,只是公司没给他放到合适的位置,毕竟单凭个人简历和招聘面试这样的短暂时间里是无法彻底了解一个人的优缺点的。要是错误地用人,将某人安排到他最不擅长的岗位上,估计他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做出成绩,毕竟让一个人改变习惯弥补自己的短处太难了。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要改造一个人是多么费尽。

四年前,公司招聘了一个维修工程师老马,老马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学历,还很爱学习,按说做维修工程师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不到一个月,维修部经理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老马极端的固执,做事完全墨守成规,从不知妥协,与客户打交道认死理,说话直来直去,凡事不肯通融,经常得罪客户。维修部经理对我说老马这人他们部门坚决不要了,不行就赶紧解聘吧。

我仔细想了想,老马这些特点在这个岗位是缺点,在另一个岗位应该就是优点呀,正好公司缺一个负责收发货的库管,老马应该合适。于是我将老马请到办公室询问他的想法,这时候我发现老马本人也正发愁呢,他说他自己最不善与人打交道,购物时也从不会讨价还价,对于交际应酬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更是无所适从。我问他愿不愿意做库管,他表示十分乐意,因为库管这工作只要按公司规章制度办踏踏实实就行了。以下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几年过去了,公司上下一致认为老马这人简直就是专门为库管这岗位专门培养的,他办事井井有条,各种手续清楚齐备,几年来从无差错,而且老马本人对这份工作也十分满意,认为能充分发挥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不用整天做他不愿做的事。

一般来说,没有无能的兵,只有无能的将,大部分人只要放对位置都是人才,特别对于小公司来说,本身可供挑选的人才就很少,如果再不动动脑筋用好人还不得天天在公司门上贴招聘启事呀。

宋博士观点:

用人之道是用人之长。优秀的经理人关注人的优点并想尽一切办法把一个人的优点发挥出来。他知道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情是一个经理的最重要的工作,也知道改造一个人、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管理者的任务。经理人的一项修炼,就是让自己越来越准确地看清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

28 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哪个更重要

“勤快的鸟儿多吃食”,这句话从字面上来讲非常合理,但有时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公司售后服务部门有五个客服人员,其中两个女孩刘丽和宋爽是同一批来到公司的,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两个人转正,分别负责一个维修小组的客服工作。

一年结束了,两人负责的小组整体业绩差不多,按照考核标准来说两人的年终奖应该一样,但最后我给宋爽多发了500元。我是这样想的:平常工作时,宋爽总是显得非常忙碌,而刘丽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晚上下班后我看到宋爽常常在加班,而刘丽总是到点就走,几乎从不加班。虽然二人业绩差不多,但年终奖不能光看业绩,还得看工作态度吧,因此我认为宋爽理应比刘丽多拿钱。

公司虽然一直要求每人的工资奖金必须保密,不能互相打听,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刘丽得知宋爽比自己年终奖多500元后心里非常不平衡,过完年辞职走人了。

我想公司再招一个和宋爽一样敬业的员工一定会将客服工作做得更好。好在前些年招人容易,很快公司新招的客服到位了。事随人愿,公司这次招的新客服马兰像宋爽一样踏实肯干,每天不但工作时间非常忙碌,下班后还经常加班,我看到后非常满意。可是不久,马兰所负责维修小组的维修员纷纷向我反映新来的客服比刘丽差远了,不仅工作单的数据经常拖很长时间不录入电脑,而且日常派工也很混乱,影响整个组的工作效率。我觉得非常奇怪,马兰看起来比刘丽敬业多了,结果怎么会反倒不如刘丽呢?

仔细了解情况后我发现,马兰和宋爽基本是同一个类型的员工,她们非常敬业,但与刘丽比起来无论是思维反应、工作条理还是打字录入速度都有一定差距,所以同样的工作量刘丽干起来显得轻松自如无需加班,而马兰宋爽则不光工作时间一刻不得清闲还经常需要加班。由于只看表面现象,我主观地认为应该多多奖励工作态度显得更加积极的宋爽从而导致刘丽辞职,这显然是个失误。

勤快的鸟儿就一定该多给食吃吗?对一个员工的考核评定不能只看工作态度,最后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宋博士观点:

一个企业里的员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创造者、优化者和执行者。这三类人对公司的贡献是非常不同的。如果执行者对公司的贡献是1,优化者的贡献则是在1的基础上提高一些百分比,创造者却能让1变成3、5甚至是10。其中执行者和优化者往往表现得都很勤奋,但是却不见得出效率,正如文中的马兰和宋爽两人;而创造者往往表现得相对自如但能创造出完好的业绩,正如文中的刘丽。因此,作为管理者,任务就是知人善任,让擅长创造的人去创造、擅长优化的人去优化、擅长执行的人去执行。

29 私下批评与公开表扬

有一次去一个同行吴老板的公司,正赶上他在销售部办公室里训斥员工,被他训斥的是公司销售部马经理,我也认识,算是他们公司的元老了。吴老板火气很大,声音高亢,表情丰富,被训斥的马经理一脸沮丧,低头不语,销售部其他员工噤若寒蝉,鸦雀无声。

平时我每回去吴老板的公司,都很难与他聊上几句,因为他非常非常忙,电话一个接一个,等他签字的人经常在他桌子前排成一行。其实他的公司并不很大,只有二十几个人,但公司七八个业务员却与老板形成鲜明对比,业务员经常百无聊赖地坐在桌前对着电脑发呆。

我曾经问他们公司业务员,为什么有的销售单子自己不做,非要推到老板那儿,业务员说公司的事能不做主我们尽量不做主,我们老板可厉害了,万一做错事会被他骂死的。诚然,平常也经常耳闻他们公司新去的业务员因为忍受不了吴老板的脾气辞职不干了,其实吴老板人很好,他们公司待遇也不错,工资在我们这行里算是很高了。

现在公司新招的员工基本都是八零后,在家大部分是独生子,从小受宠,自尊心强,工作中也受不了一点委屈,因此对员工的管理方法也应与十年前不一样,要随着员工的改变而改变。对待员工,比较好的方法是私下批评,公开表扬。员工有缺点,如果当众批评指责他,因为面子问题,员工逆反心理强,不仅心里不接受,而且容易口头上反驳,顶撞上级,这就把上级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是大人不计小人过不予计较还是放下身段与员工争吵?无论怎样,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将批评放在私下进行,照顾了员工面子,员工一般就能心平气和地考虑问题,也能充分地与上级交换意见并接受批评,效果比较好。

而表扬呢,一般是在人越多的场合进行越好,这样不仅被表扬的员工有面子,而且同时明确地向其他员工表明公司鼓励什么样的行为。被表扬的员工还被公开架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下回他不想这么做都不行了。

有时候,公开的表扬与肯定比发奖金都管用,人毕竟不只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如此又省钱又有效的方法大家不妨多试试。

宋博士观点:

管理者既不能怕批评而做老好人,也不能吝啬对员工的表扬。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氛围,让事情和人分开。一方面,管理者要告诉大家,批评不是为了让某个人难堪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和意识;最后,管理者要有开始(不做老好人)的勇气。

30 表扬的力量

对一件事情表达态度,我们通常有两种方法:批评和表扬。同样,对于公司的管理也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惩罚和奖励。比如:管理者希望保持公司地面的干净整洁,他可通过两种方法实现:

第一,处罚乱扔垃圾的人。

第二,奖励主动清扫保持卫生的人。

两种方法都可达到相同的目的,虽然结果相同,但两种不同方法实施后,公司员工的感受却会截然不同。罚出来的纪律虽然人人遵守,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招人反感,一有机会不被抓到,就会有人故意破坏。奖励出来的习惯,大家则从心底里愿意遵守,哪怕没人监督,也很少有人去故意破坏。两种境界一是要我革命一是我要革命,这之间差距之大好比一个在地一个在天,足以影响公司的工作气氛和所有员工的精神面貌。

最近借鉴日本丰田公司的管理经验,我们公司也开展了表扬奖励活动。公司规定每名干部每星期必须发现一种公司员工值得表扬的行为,发布在公司内部论坛上进行公开表扬,每月月底将所有表扬打印出来张榜公布,对每条表扬的被表扬者公司发给5元钱的奖励。

5元钱虽然不多,但被表扬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且就是因为钱不多,公司才能够大量推广此项活动,否则每人每次奖励几百元,每月奖励上百次那就成了公司的负担。由于公司干部很多,所以每周被表扬的人和事就很多,大家只要一干对公司有利的事基本就会得到公开表扬及奖励。表扬让公司员工明白了什么行为是公司提倡的,而且这种方法还在干部和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起到了一种润滑剂的作用。由于经常受到表扬,员工心气顺了,乐于遵守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一个部门经常受到其他部门表扬也就愿意在日常工作中对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公司的财务部原来是下班到点就走人,上班到点才开始工作,其他部门对此意见很大。早晨明明财务人已来了,等待开发票的业务员也都排了起了队,可财务不到点就是不开票,晚上业务员会刚过下班点回公司,财务已经一个人都不剩了,即便打了招呼也没人留下来帮业务员办理财务手续。自打有次财务部出纳下班后加了会儿班帮助销售部汇款而受到表扬后,财务部工作积极性提高不少,早上能尽量早到开发票,晚上能处理完当天工作再下班,当然这些又受到了更多的表扬。小小的表扬代表了其他人对财务工作的认可,改变了财务部的工作面貌,这点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31 不患寡而患不均

每个公司都会有这种情况:不发奖金或没涨工资前大家相安无事,工作态度都很积极,一发奖金或一涨工资后却产生无数矛盾,一些人的工作积极性直线下降。

有件事使我印象深刻。那是三年前的年初,春节已过,公司售后服务部的一名客服小李没来上班,她给我发短信请假说脚扭了。小李人很聪明,本职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在公司的人缘也不错。又过了两个星期,她发短信说她要辞职,已经找好新工作了。我很奇怪,一直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辞职了,她说了很多含糊其辞的理由我还是将信将疑。

直到几个月后,我与公司其他员工聊天,才得知小李辞职的真正原因:年终奖比另一名客服小赵少拿了200元。小李小赵工作成绩差不多,但小赵因为有时帮部门经理处理一些杂事经常加班,所以年终奖多发了200元,其实200块钱对她们来说只是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但这却造成了小李心理的不平衡,所以最终选择了辞职。

这件事以后,我在关系到员工收入方面的奖惩更为谨慎,如年终奖发完后还尽量与员工多交流。如果员工在工作某方面有突出业绩,还尽量以专项奖金的形式当月奖励,这样既及时鼓励了该员工别人也无话可说,不会心理不平衡。

基本上所有的公司都要求员工对自己的收入保密,员工之间不得互相打听工资奖金,但我估计大部分公司这条规定如同虚设,没有不透风的墙,员工觉得互相交流收入再正常不过了。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说实在的,我还一直想知道胡锦涛总书记每月挣多少钱呢。所以,公司给员工定工资发奖金一定要公平合理,这样才能够让给员工所支付的报酬发挥应有的作用。

老话说得好: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几个人刚合伙创业时困难重重,大家都没什么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这时往往所有人都能努力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之间没有矛盾。一旦成功了,挣钱了,矛盾却开始产生,虽然每个人都比原来挣得多多了,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多,别人多分钱是对自己不公平。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越发钱事越多,越挣钱越不好合作。每个人对公平都有不同的理解,当老板还真需要仔细琢磨,尽量做到公平。

32 好马也吃回头草

上个月,售后服务部经理来找我说半年前从公司离职的维修员小孙目前失业在家,整天借酒消愁,他从我公司跳槽后去的单位受这次经济衰退影响很大,关闭了北京分公司,由于小孙不愿去位于外地的总公司,所以他就因此而下岗了,他有心再回我公司,可不好意思开口提出来。我一听,说那有什么关系呀,赶紧约他出来聊聊,如果愿意,随时欢迎他回来,原有的各项福利待遇都不变。

小孙六七年前来的公司,踏实肯干,乐于帮助同事,很快就成了售后服务部门的骨干,几年后还升为主管。不过他因个人感情问题与公司另一名员工一直有矛盾,这令他前一段时间十分苦恼,工作业绩一度下滑。2008年开始,一个基金公司的熟人不断拉他跳槽入伙,终于今年年初他下决心辞职去了那家基金公司,谁知世事无常,基金公司在金融风暴中每况愈下,逐渐撑不下去了。

一周后,小孙回来上班了,见到我他很不好意思。我对他说:“欢迎回来!别不好意思,好马也吃回头草,再说咱们公司走了又回来的人多了,不都干得挺好的?”

现在的公司与几十年前的国营单位不同,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哪怕你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薪酬待遇很高,员工该跳槽的照样跳槽,但有时,员工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的跳槽有一定的盲目性,出去一段时间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精彩,别人拉他们跳槽时的许诺往往兑现不了,自己发展也不顺利,他会产生后悔情绪,想回原公司,此时做老板的应不应该再次接纳他呢?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多大的事。对于辞职的员工,只要没做对不起公司的事,没有品质上的问题,我一般都欢迎他们随时回来。公司有一个员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从公司三次辞职又三次回来,他的事迹简直都成公司用人的活教材了。

离职的员工再次回来,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员工在外面干不下去而回公司,他会更珍惜这份工作。

第二,再次回来的员工本身就认同公司的文化,很少会有隔阂。

第三,工作轻车熟路,不用从头培训。

第四,对公司其他员工起到一个警示作用——有时跳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再次回来的员工,公司对他们的工龄按上次离职时间连续计算,原有工资待遇不变,没有试用期,直接转正,而且对能力增强水平提高的人还升职加薪。现在,大部分离职又回归的员工都成了公司的骨干,在公司各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处理好员工之间的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公司也不例外。教科书上和影视作品里偶尔会描述一些理想状态下的团队:为了同一个宏伟的目标,所有员工都精诚合作,互相之间竭力配合毫无矛盾,团队效率极高,等等。这当然是每一个公司管理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很遗憾,这世界上绝大部分公司(当然包括我们公司在内)根本无法完美地做到这一点。不过这也没什么可惜的,因为公司内部的矛盾不一定会妨碍公司的发展壮大。

公司内部有矛盾并不可怕,对于员工之间的一些私人矛盾,只要不影响公司的日常运作,公司管理者大可不必事事介入,清官难断家务事,老板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处理这些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不仅很难做到让矛盾双方都满意,而且容易让老板身陷不同员工的争执之中去,将员工之间的矛盾转移到自己身上成了员工与公司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使得老板以后在处理公司日常事务时无法做到客观公正。

特别是业务部门员工之间因竞争而产生的矛盾,更不见得是坏事。作为公司负责销售的部门,业务部应该是一个富于攻击性的部门,如果业务员遇事缺少斗志,一个个都是好好先生,公司如何能够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所以业务员应该敢于与任何竞争对手(无论他是公司外或公司内)一决高下,作为领导,应该鼓励这种精神,对于业务部门一般做法是扶强不扶弱,业务员之间因竞争而产生矛盾,公司管理者应善于引导,鼓励公司内部的竞争气氛,只要在公司划定的范围内不做出格的事,公司内部的任何竞争与矛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如果所有员工都联合起来与老板对抗那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公司员工之间的矛盾也不是可以一概放任自流,如果矛盾影响到公司的日常运作与发展,就应该立刻着手解决。通常公司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矛盾是由于各部门职责未完全分清造成的,对此应本着谁受益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不断完善公司制度,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必要时公司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不能让各部门之间产生责任的灰色地带,影响公司的办事效率。

我们经常会发现,每个单位都有善于挑拨是非制造矛盾的人,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这种人有的是因为自身的要求没得到满足,所以通过其他方法制造麻烦用以宣泄或报复,有的是天生就是这种性格,通过搬弄是非来获得自我满足,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对于这种人应及时采取措施,首先和他沟通,看看是否能为他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平息他的不满,如果无法满足他那就尽快摆脱他,否则公司将会为容忍这种人的存在付出极大的代价。

宋博士观点:

大部分公司里最应该解决的,其实不是员工的心态问题,而是和员工对齐的问题。价值观的对齐最重要,如果老板和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很多事情如公司里的矛盾根本就无需管理;其次是目标的对齐或者目标的一致性;部门间的对齐是老板或者总经理最重要的日常工作,这需要定制度、完善流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人员的对齐,即人员与岗位的要求对齐、个人优势与其所做事情的对齐,这需要用人者一生的修炼。

34 多组织活动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时候公司内部各部门员工之间交流很少,常常是新人来了三五个月还融不进集体,别的部门员工还只是看他面熟,知道他是公司同事,别的就不知道了,连姓名都叫不上。这样缺点很明显,新员工很难融入公司里来,感觉自己得不到认同,经常是一有机会,就跳槽走了。

针对以上问题,公司组织了不少工作之外的活动和兴趣团体。目前,公司有自己的足球队,定期组织训练并经常和行业里其他公司的球队进行友谊比赛。同时公司还每周组织员工打羽毛球、游泳等。每项活动都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参加。在这些活动里,大家非常放松,彼此之间没有了部门界限,没有了上下级关系,只有共同的兴趣,相互交流起来非常融洽,这不仅使员工在公司同事中迅速交到了朋友,而且消除了部门之间的隔阂,使大家在公司日常工作中合作更为顺畅,特别是新员工,几次活动下来就认识了一大堆不同部门的同事,感受到了公司的友好气氛,工作也上手快了。

几年下来我注意了一下,积极参加公司各种活动的员工离职率较低,不参加公司任何活动的员工离职率较高。这大概是由于不参加活动的员工一般性格比较内向遇到问题常常憋在心里,而经常参加公司活动的员工对公司有什么不满,在公司内受到了某种委屈则经常能在各种活动中向同事和朋友倾诉,情绪能够及时地得到疏导,而公司相关领导也能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员工的心理动态,从而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公司能够通过一些业余活动使其长处得到发挥并为他人所认识或欣赏,这会使他产生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在公司朋友圈里得到了认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因其他方面不满足所带来的挫折感,这有利于稳定公司员工队伍,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性。

宋博士观点: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点:或者执行力和纪律性强,老板说什么就做什么;或者创新能力强,不喜欢过多的约束。而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制造更多的机会把这两类人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中放到一起,以便他们互相增进了解,以此打造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

35 不轻易辞退员工

对于任何公司,辞退员工都是件棘手的事,处理不好,不仅容易激化矛盾,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公司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

由于有过一段在国营单位工作的经历并受一些日本管理书籍的影响,我们公司很少辞退员工,除非员工犯了严重错误。不过时代在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就连员工自己如今都不认为长期在一个公司工作是什么光荣的事,大家都想着通过不断跳槽换工作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寻求职位的晋升并增加个人的收入。其实如果某个员工不能胜任工作应尽早调整,这对公司和员工双方应该都是一件好事:公司能够及时再找一个胜任该岗位工作的新员工,员工获得一个重新寻找适合自己工作的机会。

有家外企的人力资源主管曾向我介绍过他们公司业务部调整员工的方法,很值得学习。这家外企业务部对员工考核非常严格,每季度都进行末位淘汰,所以要定期辞退老员工和招聘新员工。为了顺利辞退被淘汰的老员工,他们与猎头公司同时签订两份协议,猎头公司在帮他们招聘新员工的同时,也要负责为被辞退的老员工推荐新的工作。由于这家外企业务部销售能力在行业里数一数二,所以同行其他公司都十分希望挖到该该公司业务部的销售人员,这就给猎头公司提供了极大方便。

每季度结束后,公司业务部业绩最后的几名员工每天一大早就会西装革履地向部门主管申请外出去见客户,部门主管一边心里偷着乐想这些家伙今天不定去哪面试,一边一本正经地批准他们外出,很快这些员工就找着新工作回来辞职了,公司当然立刻顺水推舟全部批准。

如此一来三方得益,公司淘汰了业绩差的员工,员工摆脱了完不成任务的痛苦并获得了新工作大部分还涨了薪,猎头公司得到了双份的合同佣金。当然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条件能像这家外企那样安排被辞退的员工,但多动动脑筋采取相对柔和的方法处理这件事应该是有益无害的。

由于只通过招聘面试这样短暂的过程无法准确判断应聘者是否能胜任公司的职位,而且员工在同一岗位上长时间工作以后能力及心态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有时我们公司也不得不辞退某些员工。对于非试用期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公司正式员工,我一般都先征求他们意见后在公司内部给他们调换工作岗位,看看新的工作岗位是否能给他们带来改变,发挥他们的应有作用,如果还不行,双方再商量下一步怎么办,当然这种岗位的更换基本工资最多保持不变而不可能越来越高。

大部分人经过一两次换岗之后要不工作有了起色要不自己就会主动辞职,总的来说过程都比较顺利。对于试用期内达不到公司要求的员工,一般是给他们一些暗示他们就主动辞职了,不过有些时候暗示不行也只能拉下脸来直接摊牌了,毕竟这种问题应尽早解决,坚决不能拖到试用期结束。

曾经有一名员工,来公司没多久就结婚怀孕生小孩,后又一气在公司内部换了四个岗位,每次都誓言旦旦地表决心能将工作做好,不过由于能力实在有问题,每个岗位都做得不是很好,终于在换到第四个岗位两个月后她找我辞职了。其实我也正在发愁,除了会计和经理等少数几个岗位她没做过,基本上公司所有的岗位她都试过了,再不辞职下一步只能让她去当司机开车了。

我们公司的一个外地下级经销商最近因为一次辞退员工事件受影响很大。该公司一名员工贪污公司钱财被发现,金额不是很多,只有几百元,所以公司老板并未报案,采取了追回钱款并当众开除的形式。但老板做事方法比较激进,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他忽略了公司的商务是该名员工的女朋友这一事实。

商务小女孩并没有当时一起辞职,而在公司待了两个月并私下收集资料。两个月后这名商务提出辞职,然后立刻找到当地税务局的亲戚举报该公司虚假增资、商业行贿。对这种事情税务局当然不会置若罔闻,很快税务局就来公司查账了,一时间弄得整个公司人心惶惶,各项业务几乎陷入停顿。这还不算完,被辞退的员工紧接着又去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该公司未按规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没给员工足额缴纳劳动保险。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次估计无论如何公司都得出点血被拔层皮了。

进入2008年下半年,经济形势不是很好,很多公司都开始面临减薪裁员求生存的尴尬局面,然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不一样,一般不会直接将员工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明天不用来了,现在就去会计那结算本月工资吧。辞退员工大多是老板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而一旦做出了这个选择,具体的操作则是对老板领导智慧的一次严峻考验。

36 慎用开除手段

由于行业特点,我们公司售后服务部门的员工经常干私活,他们利用便利条件将公司的生意拉到外面自己做,挣的钱全部揣进个人的腰包。对于这种人,前些年公司的应对方法只有一个:一旦发现,立刻开除。

七八年前,公司售后服务部曾经有一名员工,他岁数不大但不仅技术最好,而且每月利润也在部门里也最高,不过公司其他员工反映他经常干私活。他还经常当着其他员工面说:不干私活的维修不是好维修,私活多证明我技术好。终于有一天,他干私活被部门经理发现了,这回证据确凿,还有什么说的,开除吧。此后一段时间未再发现售后服务部其他员工再干同样的事。

过了一年,售后服务部经理向我反映又发现有人干私活,这次被发现的是一名老员工,在公司工作好几年了,平常不是很张扬。我与他谈话时他承认了干私活的行为。看着他我想:开除一个人固然简单,不过如他能改过自新那么再给他一次机会对公司是不是更有利呢?通过谈话,我觉得他对自己的行为比较后悔,承认是自己不对。于是,我在对他进行了经济上的处罚后保留了他的职位,留公司察看,为期一个月。后来这名员工未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由于工作努力还当上了部门主管,直到现在仍在公司工作。

下面是与同行公司管理者交流时受到的启发。公司员工干私活不仅仅是员工本身的问题,这同时反映了公司管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员工思想工作没做好、公司凝聚力差。这问题说起来简单,要完善改进实在是太难了。实际操作中我觉得对于犯错误的员工统统开除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很简单有时也很有效,但无法长期大规模使用,毕竟法不责众,公司还需要有经验的员工来维持正常运转。头脑灵活善于钻空子的员工是对公司管理水平的最好挑战,正是由于这种人的存在,才会促使公司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才会衡量出经理领导能力到底够不够,能否胜任目前的管理岗位。

有位同行公司老板曾说:“对于员工干私活我会分人分情节区别对待,有的一经发现立刻开除,有的发现后我会主动找他对他予以警告以观后效,有的虽然发现但我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听起来比较科学,不过火候掌握上比较难以拿捏,就看老板个人修为了,呵呵。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和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联系客服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请注明出处:https://www.4kpp.com/23618.html

(0)
漫空客漫空客
上一篇 2023年4月23日
下一篇 2023年4月23日

相关推荐

  • 保湿bb霜(保湿bb霜怎么用的)

    BB霜推荐:能够完美修饰毛孔、斑点和肤色不均提亮肤色效果好!! AHC BB霜 今年巨火!火!火!火的品牌化妆品了!无论是面膜,还是保养品都直冲销量的突破型“新晋选手”了。AHC家…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4日
    1110
  • 华安石油基金(华安石油基金160416)

    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3月29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华安基金近期对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相关名单如下: 1)赛微电子(证券之星综合指标:1星;市盈率:107.86) 个股亮点:全球领…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3日
    1190
  • 当前什么最赚钱(当前什么最赚钱最快)

    优势(Strengths): 1. 技术领先:许多行业在技术方面具有领导地位,可以开发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 2. 品牌影响力: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3. 资金储…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3日
    1050
  • 怎么用手机赚钱(打字赚钱平台 学生一单一结)

    1.在线调查:许多公司愿意为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而付费,你可以通过下载调查应用程序并回答调查来赚取报酬。 2.商品推广:许多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都提供商品分销的功能。你可…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3日
    2630
  • 网络游戏赚钱(2023年网络游戏赚钱)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免费“游戏 但手游大额充值的案例却越来越多 近日 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测试了 几款热门手游 发现几乎都有如下套路 事实上所有手游都在竭尽全力营造代入感,逐渐模糊…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3日
    1240
  • 短节目和自由滑有什么区别(短节目与自由滑的区别)

    竞技场上,从来不缺乏力与美的展示,运动之美在尽情绽放。 宋祺武在空中放平身体,在与天地平行中展现姿态之美;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中,在首钢园高炉背景下团身转体的瞬间,在抵抗地…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4日
    1090
  • 曼丽妃丝柔(曼丽妃丝柔什么牌子)

    全球十大化妆品集团包括法国欧莱雅集团、宝洁公司集团、雅诗兰黛集团、资生堂集团、联合利华集团、LVMH集团、Chanel(香奈儿)、爱茉莉太平洋集团、LG集团、法国PPR集团。下面一…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4日
    1130
  • 高腰短裤怎么搭配(高腰短裤搭配图片)

    西装凭借着简约裁剪与挺括版型而深受大众欢迎,多种搭配方案让它成为“一衣多穿”的利器,用来配西裤,妥妥优雅干练的职场女性,用来配上短裤,轻松打造娘男人风。 五月才刚过半,天气已经热得…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4日
    1130
  • 服务业创业项目(服务业创业项目有哪些)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众多领域受到了深刻影响。如今,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经济开始逐渐恢复。随着各国走出疫情阴影,哪些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呢?以下是我对于k_scene场景下的猜测…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3日
    1740
  • 每日优鲜拖欠三只松鼠货款(每日优鲜售后怎么样)

    11月29日消息,呆萝卜合伙人刘峰(玄羽)日前在朋友圈无奈地称,模型计算完全验证,盈利已经触手可得,却自己跌倒,对于辜负了很多人的期望而感到难受。不过,他依旧坚信在5G、IoT和A…

    引流推广 2023年4月24日
    113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